媒体见面会现场。
当地时间9月24日中午,2013国际智能电网论坛媒体见面会举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乌赫勒、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主席乔基姆·施耐德和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共同与采访此次论坛的十余家媒体见面。中国特高压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关于增强智能电网发展的标准化与创新水平,也成为记者们关注的热点。
远距离输电前景光明
见面会一开始,就有媒体抛出问题:全球能源电力领域都非常关注的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进展如何,以及下一步国家电网公司的特高压发展构想。
栾军表示,皖电东送工程试运行阶段比较顺利,该工程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比如,工程是同塔双回的。这在世界上是没有过的,具有比较强大的电力输送能力。
展望未来,栾军表示,中国的可开发的新能源大部分分布在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如光能和风能,而水电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这些可再生能源无法在当地完全消纳,所以需要长距离输送到东部地区。传统的超高压输电技术难以胜任,所以说,发展特高压很有必要,未来前景光明。
乌赫勒接过了栾军的话。他说,中国能源分布不均的这种情况在很多国家都有,德国也是如此。比如,德国充沛的风电要从北部运到南部,虽然距离没有中国2000千米那么长,但是也需要高压电网来发挥作用。
针对有媒体提出输电和配电何以兼顾的问题,乔基姆·施耐德指出,输电和配电是完全不冲突的,是互补的。德国从北向南输电,势必需要交直流的高压电网工程,但在两端也一定要有强大的配电网络加以支撑。他举例,德国制定的270亿欧元电网投资中,大概有100亿欧元用于输电网改造,目前,已经有3条高压直流线路在预期之中,将耗资20亿~30亿欧元。
从电源插座看标准化
“四五年前的欧洲,插座标准化程度不高,每到一个国家都要换一个插座。可见,各个国家的相互协同和支持,对于标准化的工作很有帮助。”谈到标准化,乔基姆·施耐德坦言,从世界范围来看,标准化工作做得很是不足。
IEC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机构。身为IEC的掌门人,乌赫勒上来就介绍了IEC的工作。他指出,IEC已有165个成员国,标准制定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电工电器、日用电器以及医疗器械标准的制定,包括涵盖了WTO世界贸易所涉及的所有商品标准的制定。
当前,能源电力变革成为热点。乌赫勒指出,IEC能够提供能源供应链上所有的链条上标准的制定,包括各类能源的产生、传输等。
IEC未来还有更多事情要做,未来更多的标准来自智能电网领域。“IEC是一个能够为智能电网的实现提供标准体系的组织。”他指出,由于标准化可以增加互操作性,也可以给每一个投身于其中的公司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令其研发投入更有效果。
栾军向众多媒体介绍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技术研发体系和标准方面的探索。并表示,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拥有比较多的科研人员和机构,愿意与各方加强合作,尤其是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增强创新力需各方努力
发展坚强智能电网,无疑需要创新力的引领。
谈到外部监管,乔基姆·施耐德认为,一个优良的监管环境对于企业创新意义非常重大。他强调,有的国家在监管体制上,总是希望运营企业能够不断降低成本。事实上,过于强调降低运营成本,就会降低企业的积极性。他希望,德国以后的监管,可以有更多的激励政策,从而使大家能够有更大的驱动力去做这些新项目和新的研发投入,从而也有更好的回报。
乌赫勒则认为,增强行业创新力,世界各国的监管者都应该避免目光过于狭隘,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国家的地区,眼光应该放得更宽泛、更长远一些,应该看到全世界的范围。乌赫勒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即希望德国能够成为能源出口国。
谈到技术突破,乌赫勒非常关注。他说,智能电网怎么整合到整个电网系统中,也是电力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控制中心的建设。乌赫勒希望在国家一级、欧洲一级,都建立统一的控制中心。这个控制中心能够对风电,比如说从北部到南部风电实时监控,也能够监控到国家哪个地方需要送电。
谈到人的作用,乔基姆·施耐德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有激情地投入到电气工程这个领域,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