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实施电能替代推动中国绿色转型-国内市场要闻-市场新闻-变压器市场网
|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变压器市场网!平台已覆盖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印度、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外区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新闻 » 国内市场要闻 » 正文

国家电网报:实施电能替代推动中国绿色转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20  来源:国家电网报  浏览次数:2809
分享到:
核心提示:国家电网报:实施电能替代推动中国绿色转型
   (一)建设美丽中国,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一些外国运动员要戴口罩参赛的消息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这一“别有用心”的举动让国人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这么夸张,至于么?
 
  然而,随着大气污染日益加剧,愈演愈烈的雾霾在今年大面积、高频次爆发。在著名的“雾霾一月”,北京有25天见不到蓝天白云;第三季度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里,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供暖季刚刚开始,东北三省就破天荒地深陷雾霾重围。
 
  好天靠风吹,北风一走雾霾遮天,这是不少地方现今基本的天气状态。口罩,不管其能否真正抵挡住微小的PM2.5颗粒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再没有人对戴口罩的人另眼相看。
 
  “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雾霾天气现象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向人们揭露了雾霾的“历久弥新”和“影响深远”。这一隐藏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背后的尴尬事实,令人揪心。
 
  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这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困境。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的考验。不断加剧的生态环境污染,正成为河山不能承受之痛,已凸显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十面“霾”伏,难道我们还要继续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2年11月,凝聚中国人民热切期盼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了中国政府向污染宣战的决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同呼吸,共奋斗”的声音在大江南北回荡,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政策措施紧锣密鼓出台。《京津冀打响“呼吸保卫战”》的醒目标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要打赢这场战争,经济转型势在必行。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就在于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二)要以实施电能替代为方向,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走上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的科学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速达9.9%,与此相伴的是,能源消耗持续增长,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论单位GDP能耗,我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雾霾笼罩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雾霾污染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它的根源还在于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煤炭和石油。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的症结开出官方诊断书。
 
  2013中国绿色电能高峰论坛上披露的一项研究成果同样表明,直燃煤(油)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PM2.5中50%~60%源于燃煤,20%~30%来自燃油。在我国,每年有8亿吨左右的煤炭直接燃烧,使空气中污染物含量剧增。
 
  东部煤电集中布局导致问题加剧。哪里缺电,就在哪里建电厂,我国电力就地平衡的发展模式延续至今。京津冀鲁、长三角地区光火电装机就分别达1.3亿千瓦、1.4亿千瓦,换算到单位面积的装机容量,分别是西北地区的13倍、26倍。长江下游沿岸平均每30千米就建有一座发电厂,南京到镇江段电厂平均间隔仅10千米。东中部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
 
  大气环境问题正在形成倒逼机制,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能源战略转型是重中之重。今年全国两会上,各界代表、委员们纷纷通过发言、提案的形式共策“治霾经”,虽然方法不尽相同,但指向基本一致——“不从能源层面改造,还是治不到根儿”。
 
  能源领域应怎么改?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认为,能源问题涉及能源政策、能源科技、能源市场、能源环境等诸多方面,要解决好能源问题,应树立以电力为中心的“大能源观”,通过实施电能替代,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
 
  以电代煤,主要是把工业锅炉、工业煤窑炉、居民取暖厨炊等用煤改为用电,减少煤炭直接燃烧带来的污染物排放。以电代油,主要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电气化轨道交通、农业电力灌溉等,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电从远方来,主要是以输电替代输煤,把西部、北部的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远距离、大规模输送到东中部地区。
 
  “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发展战略,统筹兼顾了各类能源以及能源发展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以安全发展、高效发展、清洁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广泛考虑了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对于推动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充分彰显了国家电网公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体现了公司努力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坚定立场和积极作为。
 
  国家电网电能替代实施方案一经推出,即产生热烈反响。在不久前召开的2013中国绿色电能高峰论坛、2013光伏领袖峰会上,能源界各方代表意见趋于一致:解决大气环境问题,必须降低煤炭消耗、控制石油使用,尽可能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电能替代战略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正在各界的重视下加速推进。
 
  (三)电能替代使生产更加清洁高效,使生活更加舒适便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2年12月1日,哈大高铁开通,中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突破5.1万千米,跃升为世界第一;
 
  今年秋天,浙江杭州纯电动出租车单车运营里程突破20万千米,创下换电模式下纯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营里程的全国新纪录;
 
  入冬在即,首都核心区历时13载的“煤改电”工程总体完工,26.4万户居民从此告别烧煤取暖的日子;
 
  就在前几天,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脚下,昆仑山矿泉水公司3台燃煤锅炉被2台电锅炉取代,清洁供暖为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电能替代已悄然走入生活。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电力都是近20年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品种。由于所有一次能源都可以转换为电能,电能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具有更加便捷、安全和清洁的优势,而且可以较为方便地转换为机械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源并实现精密控制,这些特性使电能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电气化已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商业领域电气化——主要体现在动力和加热方面。工商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突出,电能替代潜力大。“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电’工程建设”,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提高工商业电气化水平提出了紧迫要求。相关重点领域的以电代煤(气)项目已经起步。2008年至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推广热泵项目3681个、电采暖项目1.99万个,使成千上万在工厂、写字楼里上班的人们享受到电采暖带来的温暖。
 
  交通领域电气化——涉及发展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等。到2011年,我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保有量比1980年增加30倍,尾气排放总量增加14倍。随着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以电代油势在必行。作为电动汽车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国家电网公司现已建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383座、充电桩1.5万个,在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城际充换电服务网络。如今,人们已能自如地驾驶电动汽车从上海驶往杭州。
 
  居民生活电气化——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家居电气化已成重要趋势。“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建成9万余个电气化村,村民们拥有各类家电数量大幅增长,厨房电气化、洁卫电气化已从城市普及到农村,城市与农村生活条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现在,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水平和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就是电在其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的百分比。”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电能替代前景广阔。研究显示,在中国,1吨标准煤当量的电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当于等当量石油、煤炭的3倍和17倍,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而目前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低了近5个百分点。
 
  未来随着能源消费增长及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的挑战越来越大,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按照国家电网规划,到2015年将力争实现累计替代电量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12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的年发电量,这一数据到2020年还将呈10倍的增长。届时,我国将显著减少直燃煤,降低二氧化硫、重金属、灰渣排放,东中部地区PM2.5污染将比2010年降低28%左右。
 
  (四)终端消费环节的电能替代离不开发电侧的绿色清洁,但新能源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却遭遇大范围消纳难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在看待电能替代问题上也同样如此。如果不能统筹解决好“电从哪儿来”的问题,电能替代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现阶段,我国电力从哪儿来?火电占比超过70%,且主要分布在东中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每年消耗电煤16亿吨左右。受一次能源资源条件的限制,未来几十年内,燃煤发电厂仍将是我国的主力电源。倘若不能优化煤电发展布局,实现煤电基地集约高效开发和集中治理,随着煤电装机容量增加,我国将承受越来越沉重的水、土地、环境、运力资源压力。
 
  实施电能替代,“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能源战略的思维模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尤其是煤炭消费总量,而且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说。
 
  能源结构多元化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潮流方兴未艾,清洁能源所发电力宛若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用户端。过去十年,全球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累计增长了8倍和44倍。我国后来居上,创造了水电、风电开发规模的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开发速度的世界第一。
 
  配合大型水电项目,国家电网建成投运了多条连接西南水电基地和东中部负荷中心的电网工程,使清洁水电能翻山越岭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用能需求。目前,中国水电装机达2.6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配合大型风电、太阳能基地,国家电网建成投运了一大批配套外送工程,掌握了先进的新能源发电与送出联合调控技术。目前,国家电网并网风电装机超过6200万千瓦,成为全球并网风电最多的电网;太阳能发电装机超过600万千瓦,成为全球光伏发电增长最快的电网。
 
  配合分布式电源的兴起,国家电网公司以“支持、欢迎、服务”的态度,优化并网流程、简化手续、提升服务品质。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并网投产分布式电源达1.56万个,装机容量3436万千瓦。越来越多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在普通居民家庭的屋顶落户,卖电给国家电网的人正在成倍增长。
 
  “我国对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支持,本身就是对电能替代的支持。”“如果能够同时实施可再生能源并网的一系列促进机制和发展战略,就会使得电能替代战略有更大的低碳经济效果。”在能源专家看来,实施电能替代与发展可再生能源应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然而,由于我国新能源发电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的偏远地区,所发电力当地无法消纳,而这些基地与东中部地区相距甚远,缺乏坚强有力的联网通道,这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的重要因素。从局部看,“三北”地区风电比重已达20%的较高水平,蒙东、蒙西、甘肃、冀北4个地区风电占用电量比例已与西班牙、德国等国基本相当,但从全国看,风电占电源装机比重只有6%。新能源发展成果尚不足以撼动煤电在我国发电环节长期的统治地位。
 
  “近年来越演越烈的雾霾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警示我们应加快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调整,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呼吁,应该加快完善电网结构,使新能源能在更大范围内消纳。
 
  (五)发展特高压,推动“电从远方来”,正在引领中国乃至世界能源战略转型。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每年都吸引了超过1.3亿人次的旅游人口。游客们不仅为上海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所陶醉,更为其迷人的夜景所折服,评选出了以外滩为代表的十佳夜景胜地。
 
  城市夜景的璀璨离不开灯光。当游客们在外滩扶栏欣赏夜景时可能想象不到,上海已是全球最大的“绿电城市”,用电量中的三分之一以上源自2000千米外的四川水电。
 
  同样,山东接受省外来电能力占统调最高用电负荷的14.8%,相当于济南和青岛两座城市的用电需求。江苏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后,特高压年均送电量与目前苏州年用电量的三分之一相当。
 
  在以输送容量大、输电距离长、线路损耗低、占用土地少等见长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尚未问世之时,人们面对大型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中心之间的距离一筹莫展,不仅煤电布局的优化受到限制,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也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已故两院院士潘家铮曾将电网视作“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以外的新运输方式”,认为随着特高压技术的成熟,大力发展远距离输电以缓解输煤压力,打捆外送可再生能源,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2004年,在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能源资源禀赋特征等的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发展特高压输电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国家电网已建成投运了包括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在内的4项特高压工程,特高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综合价值日益突显。
 
  今夏持续罕见的高温天气带来用电负荷激增。正是特高压送来的“远方电”,及时有效地弥补了东部地区的电力缺口。今夏,特高压直流送电功率约占华东电网区外受电的一半,占四川最大外送电力的71%。6月至8月,国家电网跨区送电1099亿千瓦时,其中向上、锦苏两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共计送电191亿千瓦时,而在尚未出现特高压的2003年,国家电网全年跨区输电量仅为387.09亿千瓦时。 
 
  当前,煤电的环境影响已成为规划电力能源发展蓝图的重要考量因素,国务院《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清晰描绘了我国电煤布局重心向西转移的方向。随着我国能源战略西移,大型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的距离越来越远,能源输送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大。“特别需要能长距离输电的大电网予以配合。”中国水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认为。
 
  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今年1月,“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成功的商业运行经验,毋庸置疑,我国已经完全具备了大规模建设特高压电网的条件。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克劳斯·乌赫勒表示,中国需要特高压输电技术,且中国技术世界领先。
 
  加快特高压骨干网架建设,适应大型能源基地大规模集中开发、大范围高效消纳;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满足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式,成为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基本的电力发展方向。
 
  随着电能替代深入推进,远方来电将成为未来电能消费构成中的主流。
 
  数据显示,随着国家电网特高压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地,预计到2020年、2030年、2050年,我国通过电网转换配置的可再生能源在新增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将分别达到35%、45%和70%左右。实现这一目标,将对雾霾治理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六)聚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构建以安全、高效、清洁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美丽中国蓝天永驻。
 
  电能替代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系统工程。雾霾重压之下,这一思路的提出,勾画了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美好蓝图,奏响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雄壮鼓点。
 
  转型,需要形成共识。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领域新的变革。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能源支撑至为关键,而我国能源需求不能无节制增加。2012年统计显示,我国人均年用电量只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008年水平的40%左右,增长空间大、刚性强。无论从发展趋势、现实要求,还是从技术条件分析,电能替代都是终端能源替代的重要趋势,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转型,需要政策引导。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按照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区域协作与属地管理相协调、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同步”总体要求的提出,尤其是提到的与国家电网公司工作相关的多项要求,为全社会大力推进电能替代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年以来,我国多省(区、市)也相继出台针对本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举措,“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广泛认可。
 
  转型,需要打牢根基。电网作为电能传输、资源配置、市场交易、客户服务的基本载体,在保障能源安全、高效、清洁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当前,电力工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高度融合,正在从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加快转变。刘振亚判断,“从发展趋势看,基于现代网络产业、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以新能源、大型能源基地、分布式电源和坚强智能电网构成的‘能源互联网’,将承载第三次工业革命。”
 
  转型,关键在唤起全员参与。归根结底,环境问题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共同导致的社会问题。雾霾的污染治理,是个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它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推进,也需要每一个企业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在生活、工作中以低碳环保为准则,为减少大气污染物贡献自己的力量。美丽中国,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中。“同呼吸,共奋斗”,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当问题如此突兀地摆在面前,我们只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转型已经开启,发展不容回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建设美丽中国、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落实“以电代油、以电代煤、电从远方来”发展战略,必能取得丰硕成果,一条清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终将铺就。
 
 
 
[ 市场新闻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市场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