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耐德电气:25年中国路-国内市场要闻-市场新闻-变压器市场网
|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变压器市场网!平台已覆盖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印度、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外区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新闻 » 国内市场要闻 » 正文

(1)施耐德电气:25年中国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02  来源:变压器市场  浏览次数:2647
分享到:
核心提示:施耐德电气:25年中国路
一家跨国公司在它的本土异常成功,来到中国市场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吗?答案当然不是绝对的,当我读到《不一样的25年》这本讲述施耐德电气中国故事的书时,更加确认这种成功不是想当然的,成功的条件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施耐德电气大概是因为它所处的行业的原因,普通中国人并不一定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尽管它的一项创新是把拉绳开关换成了墙面开关,把保险丝换成了微型断路器,而这些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相反,作为读者我们更多地看到施耐德大概是在施耐德和中国的本土企业德力西联姻的故事,还有后来风波不断的施耐德和雷士照明的另一段故事。

施耐德电气其实和中国很有渊源,1896年7月的一天,法国政府刻意安排来访的李鸿章参观了当时法国最为重要的军火工业企业——施耐德公司,对于这位中国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法国人希望这家生产法国第一辆火车机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战舰制造者的企业会引起他的兴趣。这次参观体现了法国人的远见。

关于施耐德的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是,在李鸿章到访23年之后的1919年,这家公司里来了一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更重要的人物,一名叫做邓希贤的年轻留学生成为了施耐德下属工厂里的一名轧钢工人,他以此来完成他的勤工俭学生涯,他就是多年之后的开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邓小平。

这些都是故事,施耐德真正在中国扎根落地还是在邓小平开启市场化道路之后。1987年,施耐德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公司——天津梅兰日兰开业;1995年施耐德中国公司成立,开始了一轮在中国的大规模投资;2000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建立物流中心;2005年在上海建立中国研发中心;2007年全面实施节能增效战略,与德力西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巩固中国低压电器市场领导地位;2010年,施耐德亚太总部迁至北京,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2012年,施耐德又在武汉大举投资,推进它在中国的中西部市场的战略。

应该说,《不一样的25年》并不是一个关于施耐德在中国历程的简单的回顾。按照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市场部负责人王洁的说法,施耐德在这本书里面倾注了三个目标。

第一是通过回顾过去,来感谢所有的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第二,是施耐德电气想为自己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做一个小结;第三,也是希望这样一个文库,可以帮助媒体人以及普通人更好地了解施耐德,看到这家公司背后的故事,看到施耐德公司中的人。

如果是这样三个目标,我觉得基本都实现了不错的效果。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其实还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就举上面王洁提到的第二个目标,施耐德的本土化小结,这何尝不可以成为中国的公司走出去时可以参照的成功案例呢?
“一个外国公司人生地不熟地来到中国的土地上,如何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本土化,发掘客户需求,顺应客户市场的趋势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现在有很多的国企以及大的民营企业也走向世界,这本书将来也会给他们提供借鉴。他们到了外国其实也需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了解市场,知晓政策,遵守法律,发展当地员工,开发适合于当地客户的产品。”这样的话是发自肺腑的,这也是大大小小中国企业家应该读一读施耐德中国故事的重要原因所在。

话又说回来,在《不一样的25年》中我们处处都可以看到施耐德的本土化实践,这还是施耐德中国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一个更加根本的原因,我觉得恐怕还得说是施耐德扎根中国的顺势而为。

施耐德电气集团主席赵国华讲的他和施耐德公司的这25年来的一些经历,正印证了这一点,一家好的国际企业,一个好的本土化战略,更需要一个蓬勃向上的市场才能绽放出最好的果实。

一开始的投入是需要眼光和胆识的。1987年,当施耐德集团决定在中国设立第一家合资工厂的时候,未曾料到当年一个仅有几十个人的小厂,会成长为今天业绩总额位居集团第二,员工总数集团第一的本土企业。用赵国华的话说,“幸运的是,集团投资中国,全力支持施耐德电气中国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一如既往,从未改变。过去25年,当中国经济以迅雷[微博]之势震惊世界时,施耐德电气中国同样以骄人的业绩,向集团呈上了一份超乎意料的惊喜。”

 
 
关键词: 施耐德电气
 
[ 市场新闻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市场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