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待他人的成功之时,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想当然,或者简单地认为成功来自于机遇,来自于顺大势,但是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的是,大势在起势之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机会不仅留给有准备的人,还留给的是有眼光的人。就连赵国华在回顾施耐德中国的成功之时,都用了“幸运”一词,可见成功并非简简单单。
其实,在过去25年的每一年里,施耐德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挑战,挑战有大有小,而应对挑战的成功与否,完全要看自身的实力,以及针对挑战是否早早就做好了准备。对于趋势的把握和挑战的准备,我们在施耐德最近几年的故事中读到的是很惊人的远见卓识。
最新的挑战被施耐德人定义在2012年,让我们看一看这样的判断:中国以大规模投资,大规模基建来拉动经济的战略,被证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到2012年下半年的时候,中国政府已经调低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每年8%的增长率已经不再是追求的目标了。
对应的施耐德产品市场的影响是什么?第一,地产市场的新增投资量会下降,短期内不会盖那么多新建筑了;第二,由于出口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大量处于下游的制造业企业不会有大规模的设备改造和升级计划了;第三,由于政府收入没有原来那样的快速增长,所以新建的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项目也会下降。
施耐德中国的第二任总裁德维尼克曾经设立了“每年有20%以上增长”的目标,而一个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要如何面对一个下降的市场?“应市场而变是一个公司生存的基本能力”。施耐德电气中国的答案是:应变之棋其实早已走出,与德力西的合作就是重要一环,它属于自2008年之后逐渐明朗起来的施耐德中国新战略“Go In”中的一部分。
要应对这个市场变化,施耐德的战略口号很简洁:Go In,Go West,Go Green。我觉得这也正是中国自己的企业需要向施耐德学习的地方,不仅是要走出去时“学习本土化”,更要在耕耘本土市场时学习“应市场而变”。
到底什么是Go In,Go West,Go Green?其实也如字母一样简单,大家都能猜出一个八九不离十来,难的是早早就在市场发生变化之前,把战略酝酿出来,并且最终变成每一个施耐德人的行动指南。
Go In就是深挖内需,施耐德的目标是针对中国的城镇化做出反应,把握住中国把农村变成城镇而涌现出来的大量的新增需求,“那些原本只在一线大城市里存在的高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将会扩展到二三线城市;新增的卖场,超市,居民小区将会同时大量出现。”施耐德还有可能由此从面向工商业和政府客户,转而面向消费者。这将是一个陌生的市场,而这也将是大量中国企业将要面对的陌生市场,谁起跑的快谁就有先机。
和Go In相应的是Go West,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市场将会是深挖内需的新天地。施耐德电气中国的现任总裁朱海有一个说法,“中国以后将是两种经济形态的国家,一个发达国家的中国,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什么意思,朱海的解释是,“沿海和大城市将会成为一个发达的市场,而中西部会像10年前的中国一样,重新开始一轮建设和创业。”
还是这位朱海,最近在他的名为“朱海一粟”微博里写了这样一句总结:“未来经济的特点,1)宏观经济处于可控。2)企业优胜劣汰加剧。3)政府市场调控弱化。4)国退民进。混合所有者。5)GDP戴上绿帽子。6)能源管理及新城镇化带来新业务模式。……源于今天与一位政府领导的交流。”而施耐德中国的一位员工在他“老板”微博的后面跟评了一句:“绿帽子,1.你懂的;2.关注能效管理,Go Green……”
《不一样的25年》这本书的封面就是绿色的。Go Green,这已经是施耐德中国从上到下的员工意识。我们刚刚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全文中读到了建设一个环保中国的目标,节能增效,不仅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更是保护我们的环境。施耐德的Go Green早早就盯上了这一大趋势,虽然还处在投入期,但是到此时,成体系,种类丰富又主动的节能解决方案,在中国国内只有施耐德电气等少数几家公司拥有。
最后一个故事,作为施耐德电气的全球总裁,赵国华有一次在新疆入住了一家酒店,但是却没有在开关箱里看到熟悉的绿色标志,回来之后,他对施耐德中国的头说,“我们在西部的速度可以再快一些。”看到这样的故事,中国的企业必须知道,他们的速度更需要再快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