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中,“变”成为了贯穿自动化行业的主题词汇。除却几年前大部分自动化厂商开始的从产品供应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模式转变,一些自动化企业已经不满足于这样的转型,他们认为,面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用户需求的提升以及并不明朗的行业形势,他们要做的还有更多。"
迄今,全球制造业仍旧未能彻底摆脱低迷的发展态势,在中国,更是如此。相较于2008年的那个“冷风劲吹”的“寒冬”,始于2012年的这场“产业困局”由于影响范围更大、时间更久,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程度也更甚。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以及全球化战略的主要产业,中国制造业背负了更大的责任,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以及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都将是国内制造业要经历的关键进程。处于“围城”的中国制造业也在寻觅一条突出重围的方法,缓解能源需求与效率的矛盾、解决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带来的影响等都成为了国内企业寻求“突围”的良方。
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每一家企业都面临着提高生产效率与生产成本,同时提升项目执行和日常运营维护的挑战。作为制造业企业的产品供应商,众多自动化厂商其实早已嗅到这样的“商机”,他们意识到客户的需求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转变。
因此,在过去的一年中,“变”成为了贯穿自动化行业的主题词汇。除却几年前大部分自动化厂商开始的从产品供应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模式转变,一些自动化企业已经不满足于这样的转型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他们认为,面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用户需求的提升以及并不明朗的行业形势,他们要做的还有更多。
尽管经济大势并未见起色,但自动化行业的一些“业内大腕”早已开始了新一轮的布局。在2013年年初,西门子便以“工业4.0”的理念将“未来制造”的图景展现在全球的视野中,这一被称为制造业“革命性创新”的理念更是在处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引起极大的关注。与此同时,GE也将其“工业互联网”的理念在多个技术层面“落地生根”。作为电力与自动化技术的领导企业,ABB也在2013年下半年提出了“智能技术智慧跨越”的口号,旨在倡导应用智能技术实现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升级发展,达到“智慧跨越”。尽管我们并不能只依靠这些前瞻性的理念来破解目前制造业所面临的难题,但是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面向未来的“窗户”,从这扇窗望出去,我们可以用更前瞻性的眼光来审视目前的处境。除了企业战略与技术理念的“变”,在这一年我们还看到了合作模式的“变”、市场机遇的“变”等等。
当然,在这些“变”的背后,诸多自动化企业也在坚守着不变的“信条”。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变”的根本与基础是领先的技术、敏锐的市场触角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在特殊的经济环境下,还有一份“不变”来自于自动化企业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正是源于这些“不变”,我们才能对自动化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怀有期待。
“未来制造业”初露端倪
2013年,“工业4.0”这一概念在全球制造业掀起了巨大的讨论热潮,其中包含的两大主题——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厂商之一,西门子已经将这一理念在国内“落地生根”。
2013年9月,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位于成都的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生产研发基地(SEWC)正式投产,作为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企业生产及研发体系中最新建成的“数字化工厂”,其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制造过程的高度数字化,其中包含的“智能工厂”理念也对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高度集成的自动化/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在架构底层为TIA(Total Integrated Automation)系统,顶层是完整的PLM与ERP等信息化系统,中间层则是以西门子SIMATIC IT组成的MES系统完成信息化与自动化的信息数据的串联与交互。
面对欧美先进制造业强国的愿景规划和频频动作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将先进制造业纳入战略新兴产业,将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作为奋斗目标。在这样的形势下,由一批先进自动化公司和装备制造商用户以及相关创新服务机构组成的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在2012年定义并推出了“智慧工厂1.0”的概念,并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不断丰富了“智慧工厂1.0”的模型框架。2013年,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推出了实现“智慧工厂1.0”三个维度的模型,即物理模型、信息模型和能量模型,分别描绘了如何用不同自动化公司的产品组合借助统一网络控制一条生产线上的不同装备,如何借助统一网络使数据和信息穿透管理层、控制层直至最底层的I/O和执行器,以及如何站在能量和资源管理的角度对工厂的各个运营层面进行管理。
“智慧工厂1.0”为迫于转型压力的中国企业提供了现实的模板工程,这样极具现实意义的升级目标也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动力。
国内外关于“未来制造业”这一命题的不同“阐述”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未来的制造业图景,关于“未来制造业”的探讨仍将会延续,相信这个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亮点等待我们去挖掘与开拓。
一场关于“能效”的“革命”
2013年,SOHO中国与施耐德电气中国在能效管理及服务方面的合作正式拉开帷幕,这也让“能效管理”走进了此前并不关注此领域的人士的视野。据了解,根据协议,施耐德电气将为SOHO中国搭建“SOHO中国能效管理及监测中心”,提供基于云计算的能效管理平台,并逐步将SOHO中国的所有物业纳入监测范围,进行实时和历史统计的能效监测、能效评估、能效发布和能效管理咨询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为将来的建筑能效优化设计和节能实施,提供充足的第三方基础数据,并提供节能咨询和节能改善,以及SOHO中国项目能源管理设计规划支持等服务。
关注度的提升也在一方面反映出解决能效问题的迫切性。能源价格的上涨、能源消耗与排放量的联动关系带来的能源粗放型应用的抑制作用,让越来越多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制造业企业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在能效管理领域“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
在能效管理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精准测量从而进行最优化的生产是问题的核心。目前,诸多厂商已经在这一领域纷纷发力。贝加莱提出了“智慧自动化”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通过预测性维护技术降低未来运营过程中不可预知的系统故障,使其变得可预测,通过能源管理系统来实现能源使用的可测量从而能够进行最优化,通过集成的开发平台进行模块化的系统设计,提升代码的重用性从而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开发成本,通过工艺的优化设计和智能控制实现原材料的节省、降低系统的总运行成本。在这样的架构中,用户可以实现对工业设施整体和局部的能效状况进行可视化管理,在加强工厂整体效能的同时,也为局部能效水平的提升带来现实依据。
“本土化”的多面开花
2013年,越来越多的自动化企业选择将新业务引入中国市场,这样的战略基于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也基于这些公司整体对于“本土化”战略的理解的深化。2013年3月,ABB低压接线配线类业务单元产品首次正式在华亮相,此举意味着ABB将全面推动其低压接线配线产品——通贝系列产品在华销售的进程,并进一步强化ABB在电气和工业连接领域中高端市场的领导地位。
当然,随着中国本土用户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与新技术是基于本土用户的需求,“为中国”也逐渐向“从中国”转变。从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方面,便可窥见一斑。十年前,诸多自动化企业在中国应用的产品大多是基于已经在国外得到成熟应用的产品来进行“二次创新”,从而实现本土化的应用。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产品的诞生是源于中国本土客户的实际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本土研发团队担负了更多的责任,在满足本土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将这些出自于中国本土的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2013年,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很难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形容。在这一年中,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中太多“星星之火”的点燃。如今,“燎原”之势正行。日后,当我们回顾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之时,相信2013年将会成为极具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