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非常热,个人在谈论、企业在谈论、机构也在探讨。有这样的感觉,大数据正在逼近我们、包围我们,个人产生数据、企业产生数据、机构产生数据、物联网产生数据,各种数据正在冲击我们。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人、企业、机构面对大数据感到迷茫,企业究竟应该从大数据中挖掘到什么?大数据究竟能够给我们的企业和机构转型带来什么?大数据究竟应该如何落地?
障碍:认知、心态缺乏服务意识
从数据中发现新价值,技术已经准备好,但之所以这个市场还未能大规模启动,原因在于观念和意识的滞后。
这是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亲身经历的故事:不久前他驾驶的汽车被一摩托车剐蹭,由于肇事摩托车司机坚决不认账,于是安晖只好请求有关交通机构调取马路上的探头录像,希望对事故责任有准确的认定。得到的回复是,调取录像记录数据可以,但需要将汽车扣押在有关机构半个月、数据也将在半个月后才能调取出来。这事令安晖非常困惑和苦恼。
应该说,在中国很多城市、很多马路、很多地域上,摄像头、探头、传感器早已经是星罗棋布,其所收集、记录的数据完全具备为老百姓提供更好、更多服务的可能,而且现今的大数据技术也已经完全可以高效处理、分析数据,但事实上很多民众依然无法从各种机构所采集的数据中获得更好的服务。关键原因,安晖认为是这些机构还缺乏服务意识,缺乏主动服务于市民、百姓的意识。
大数据在医疗、交通、航空、电力、电信、金融、城市管理等公众服务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空间,也有巨大的需求空间。事实上不仅仅是在这些领域,在制造业、在各种各样的企业当中都存在从数据中发现新价值、提供更个性化、更有价值服务的需求,技术已经准备好,但之所以这个市场还未能大规模地启动,原因在于观念和意识的滞后。
正如安晖所言,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有巨大的应用空间,也可以说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智慧和灵魂所在,之所以在各个城市应用推动有速度快慢、程度高低之别,原因在于各个城市、各个机构的管理出发点存在差别,他们更“在乎管了多少,而不是服务了多少”。
国家电网智能电网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栾文鹏坦言,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智能电网的工作,前端的智能电表安装很快,但后端数据整合还远跟不上。“普通用户家中已经安装上智能电表,但当电表只剩下最后几千与时电的时候,用户依然无法获得短信提醒服务”,安晖的心声代表了普通百姓对智能电网的最普通需求,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缺乏这样的服务意识。
大数据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更多的能量,推动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企业转型,要想从大数据中获益更多,需要机构、企业转变观念、理念,真正向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机构、服务型企业转型,只有这样,数据才会成为我们转型和创新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