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智能电网在国内轰轰烈烈开展后,配电网便习惯性地被人们称之为“智能配电网”,但是在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副总经理沈兵兵看来,这个称呼还为之过早。
“尽管国内的电力建设近些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配电网的建设规模也很大,然而国内配电网装备、技术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管理水平、手段与国内的输电网相比还很薄弱,因此谈‘智能配电网’显然为时过早。”沈兵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智能配电网,必须要加速发展配电自动化。”
据了解,配电自动化在国外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电网现代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配网自动化已具备规模。而在国内,电网公司曾在1996年的“两网改造”中同步进行了一些配电网自动化的有益尝试,“当时付了比较高的学费,但是由于建设理念、技术标准、设备、配电网构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在看来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
而近几年,配电网自动化迎来了第二次建设高潮,国家电网公司与南方电网公司纷纷大手笔“挥毫泼墨”配电网建设,根据规划,仅国家电网公司今年在此领域投入便将超过1500亿元,完成30个重点城市核心区域电网建设改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2014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在建配电自动项目有8个,覆盖面积298.3平方千米,涉及10千伏线路524条,计划改造开关站277座,环网柜1058座,配电室257座,柱上开关581台,数设通信光缆1453.1千米,项目工程总投资4.98亿元。
此外,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批复新建配电自动化项目21个,覆盖区域面积1879平方千米,涉及10千伏线路1416条,计划改造开关站174座、环网柜2510座、配电室237座、柱上开关5515台,辐射通信光缆5222千米,项目工程总投资约13.72亿元。
而另据了解,与配电自动化同步建设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系统——配电网故障抢救指挥系统。据悉,目前已有近30个城市建设了配电网故障抢救指挥系统,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PMS(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用电信息采集、配电自动化系统、95598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可实现配电网的故障研判、抢修指挥、抢救资源的调度和保电等业务管理功能。
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将通过“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故障处理技术、模式化接线故障处理技术、基于故障指示器的故障定位技术、含分布式电源的故障处理技术、大面积停电故障恢复技术、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技术、模型变动校检工具”等技术,大大提升配电网的可靠性。
在沈兵兵看来,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在配电自动化领域还需要着重完成五大领域的研究。
其一,继续深度研究变电站的国际标准——IEC61850。目前它已经扩展到配电自动化领域的应用。据悉,国家电网公司已经组织了几次对该话题的探讨,未来这将是配电自动化领域关注的一大话题。
其二,馈线自动化的实现形式与运行管理。对于是集中式,还是分布式的配电自动化,业界正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而若实现这些功能,还需要同时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其三,基于IEC61968的信息交互与系统集成。近几年我国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并已走在国际前列。
其四,配电网运行的综合能效提升技术。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如解决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的电能质量;同时也将提高整个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在这方面,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突出优势,除具有世界公认的良好配电网架外,它们的运行管理、自动化技术使其整个电网的资产利用率、运行效率均高于国内水平。
最后,还需关注大面积停电故障处理与恢复技术。据悉,因遭遇自然灾害而产生大范围停电,一般情况下需要7~10天才能恢复供电,而在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网故障抢救指挥系统的保障下,则可在1~3天内恢复供电,目前国内这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能源转型带来更复杂的电力系统、更多的分布式电源以及更多样化能源形式,而能源转型能否成功,配电系统的设计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当前电力的发展中必须将配电自动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高度,并加速相关领域的发展。”沈兵兵最后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