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东北地区电力消纳及电力工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力争2020年前实现电力供需平衡,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国家能源局关于缓解东北地区电力供需矛盾的意见》(国能电力[2014]350号)。
这被视为是《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出台后,解决东北“窝电”的具体措施之一。
东北“窝电”到底有多严重?
因为经济疲软,近年来,东北三省面临着史上最严重的窝电情况。东三省负荷中心辽宁省曾长期面临电力短缺局面,但2013年电力装机富裕超过500万千瓦,东三省总体电力装机富裕超过2000万千瓦,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没有一处风电可以满负荷工作。”一家国有发电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东北,风力发电站停止运行的情况司空见惯,其核心原因就是,“电运不出去。”
风电上网难,火电上网也难。有数据指出,在辽宁有292万千瓦火电机组、200万千瓦核电机组正在建设,此外还有800万千瓦火电机组和450万千瓦核电机组取得路条;在吉林,60万千瓦火电在建,260万千瓦取得路条;在黑龙江,195万千瓦火电在建,97万千瓦取得路条。这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东三省预计将有2350万千瓦机组投建。中电联的数据显示,2013年东北各种形式的发电机组年利用小时数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火电方面,东三省火电利用小时数全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吉林省仅有3433小时,这一数据仅位于西藏之前,排名全国倒数第二。
即便是东北振兴政策中中力推的两个核电项目也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记者了解到,东北地区重要的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一直处于无法满负荷工作的状态。“从内部数据上得知红沿河核电站设计年开工可以达到7000多小时,但是在近一年,只开工了5000多小时。”核电专家向记者透露。
更令人堪忧的是,在电力如此过剩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电源建设仍在加速进行......
东北电源规划缺位引担忧
热电联产占比较大、本地消纳能力有限以及外送通道不畅,是导致东北窝电的根本原因。振兴东北,能源发展与转型是关键。从这次下发的意见中不难看出,核电、特高压、石化、火电等项目获得重点支持。
“虽然特高压能送出一些,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东北核电规模开启的前提是,同步配套电力外送通道建设。”一位电力规划人士告诉记者,“这是治标之策,治本之策应为,国家整体考虑东北电力布局与发展的问题。此次意见的下发进一步暴露了国家层面电源规划缺位的问题。”
东北及周边各省“暗战”输电项目
电源项目不断上马,就意味着要建设更多的电网。除了东北三省,周边省份同样因为“上网”难,在争抢输电项目。
“为了电网规划和建设,这几年来,我经常去国家发改委。我们也能理解电网建设的难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
该人士表示,目前的规划,对内蒙古风电而言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家电网公司正在规划建设内蒙古特高压电线,将有更多的风电被输送出去。忧的是,这条输电网只能输送出少量的内蒙古风电,依旧不能解决乌兰察布市风电上网难的大环境。
不仅仅是内蒙古的各部门奔走发改委,记者了解到,其他东北省份也多次找到发改委、甚至更高的权力机构,目前一些新的电网项目已经获得认可,“大家抢输电工程和该工程沿途的输电项目,都非常积极,因此,我们还是要最大程度地进行保密,让更多的本省企业获得先机。”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能源局发文缓解东北电力供需矛盾
能源局此次出台的意见显然是为了解决东北的“窝电”而来。
《意见》对缓解东北地区电力供需矛盾提出了五点措施:一是科学规划外送通道建设;二是严控新增装机规模;三是多措并举增加系统调峰能力;四是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建设;五是落实责任,加强电力监管工作。
而作为能源局再东北地区的派出机构,东北能源监管局也是高度重视,并立即采取措施:
一是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意见》内容。戴俊良副局长(主持工作)带领党组成员和各处主要负责人详细学习了《意见》提出的五项措施,结合东北实际逐条研究分析了落实办法,并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该文件。
二是迅速转发《意见》,并通过局门户网站、工作简报等形式,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电力企业宣传《意见》的具体精神和重大意义,使国家能源局的方针政策第一时间传达到地方政府和电力企业。
三是就《意见》中提出的具体措施,目前已就加快推进绥中电厂改接华北电网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赤峰元宝山电厂改接至河北电网工程建设、建立辅助服务市场化补偿机制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调研和协调,落实工作已全面展开。对于其它要求,也已初步制定出规划,确保《意见》要求能按时落实到位。
下一步,东北能源局将继续加大对《意见》的宣传学习力度,并狠抓绥中电厂改接华北电网工程建设、深度调峰辅助服务等已启动的重大项目,全面深入推进《意见》在东北区域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