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电力市场化改革:从“破冰者”到“试验田”-国内市场要闻-市场新闻-变压器市场网
|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变压器市场网!平台已覆盖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印度、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外区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新闻 » 国内市场要闻 » 正文

内蒙古电力市场化改革:从“破冰者”到“试验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10  来源:正北方网  浏览次数:3269
分享到:
核心提示:内蒙古电力市场化改革:从“破冰者”到“试验田”
   从2010年5月在全国第一个建立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成为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破冰者”,到2014年6月启动蒙东地区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再到2014年12月末成为全国第二个输配电价改革“试验田”,内蒙古电力市场化改革步履坚实、成效显著,走在了全国前列。

多边多赢——迈出改革关键一步

能源资源富集、具有区属电网、具备竞价上网条件等独特优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市场建设先行一步的先决条件。

2006年开始,自治区在国家电监会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筹备电力市场多边交易。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以重工业为主的内蒙古经济造成重创,但自治区积极把握危机中的机遇,适时启动了电力多边交易试点,迈出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的一步。

2010年5月6日,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鸣锣开市,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正式揭牌。

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是在我国输配电价机制尚未形成的条件下,由“发电、用户和电网”三方共同参、在“发电侧与用电侧”两端引入竞争机制的交易模式,通过交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力交易,打破了电网企业独家“电力买卖、垄断经营”的传统电力销售模式,构建了“发、用”双方按照市场机制直接进行电力交易的新格局,具有鲜明的特点。

——三方参与、双向竞争。电力市场由“发电、用户和电网”三方企业自愿参与,首次将“发电侧和用户侧”两端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构建了购售电双向竞争的市场框架。

——增量市场、适度竞争。采用计划电量和市场电量并行的办法,市场电量以增量部分为主,并优先保证、逐步放大竞争幅度,有利于计划电量渐进向市场电量的平稳过渡。

——价差传导、价格联动。通过价差传导,实现了销售电价、上网电价与大用户直接交易电价的联动;通过上网电价与下游产品价格联动,实现了发电企业和大用户双方的利益互动,利用市场机制科学引导电力消费与投资。

——模式开放、操作灵活。交易方式以协商交易为主、竞价交易为辅;交易周期分为长期、年度和月度,以月度交易为主。

——搭建平台、规范运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交易信息平台,提高市场运作效率,确保交易有序运作和对交易全过程监督。

经过近5年的实际运行,自治区电力多边交易规模、范围不断扩大,取得了多赢的实效。

截至2014年底,累计完成电力多边交易市场电量883.4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8.95亿元,其中,2014年完成多边交易电量361.92亿千瓦时,占蒙西地区大工业用电量的25%左右,降低企业用电成本8.35亿元。

竞进提质——按下改革“快进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为自治区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自治区电力市场化改革也加快了步伐。

电力多边交易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蒙西电网参与电力多边交易发电企业33户,发电机组76台,总装机2390万千瓦,占蒙西电网统调公用火电机组的89.7%;参与电力多边交易市场用电企业132个,主要为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生物制药、有色金属、单晶硅、多晶硅等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

针对蒙东地区工业生产用电价格高,严重制约了蒙东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2014年6月份又启动了蒙东地区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试点推进半年来,对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升蒙东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公司、中电投霍林河煤电集团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和谊镍铬符合材料有限公司、乌兰浩特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赤峰金剑铜业有限责任公司、赤峰锌业有限公司、赤峰远联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重点企业参与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完成交易电量32.62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2.86亿元。

乘势而上——深耕改革“试验田”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推动在内蒙古通辽开展区域微型电网试点”。

2014年12月,内蒙古被确定为全国第二个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地区。

实践证明,内蒙古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不仅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而且这些有益的探索也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保障了经济平稳运行。改革降低了自治区企业生产用电成本,有效遏制了支柱产业下滑,提振了企业信心,促进了工业经济稳定增长。2014年在全国工业用电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自治区工业用电量实现了平稳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7个百分点,高于周边省区5个百分点以上。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加速了“煤-电-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初步构建起了煤-电-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云计算、光伏制造等产业链,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集群化建设,促进了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了市场化淘汰落后产能新机制的逐步形成。

——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初步建立了用户侧终端产品价格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的联动机制,有利于疏导煤、电价格矛盾,理顺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电力资源大范围的优化配置。

——降低了企业能源消耗。在发电侧,打破了计划分配电量模式,高效环保机组的市场份额明显提高;在用户侧,参与市场的大用户被严格限定在国家鼓励类产业范围内,通过发挥市场替代作用,实现了节能降耗。同时电力多边交易对于稳定发用负荷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风电消纳。

——加快了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改革不断吸引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我区转移集聚,有利于大范围优化国内产业布局,大幅度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形成合理区域分工。

“各级要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正确方向,突出问题导向,集中精力、精准发力,不断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对我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今年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继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扩大蒙西电网多边交易和蒙东大用户直供规模,做好蒙西电网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实施霍林河、棋盘井微电网示范工程”。

内蒙古做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趁热打铁、乘势而上,继续推进电力市场化无疑是推动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

原标题:电力市场化改革:从“破冰者”到“试验田”
 
 
[ 市场新闻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市场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