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中国设备厂商也逐步崛起,在层压、铸锭等方面技术水平赶超国际竞争对手。当时还叫中能的协鑫硅业产品质量也逐步稳定,他们的铸锭炉供应商精功科技也在逐步蚕食GT Solar(后更名为GTAT)的市场份额。林洋新能源董事长陆永华在得力助手、总经理王汉飞猝死后,心灰意冷,终于在2010年将剩余股权在高点出售给韩华新能源,而韩华也为此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改变以往只作组件的模式,依托集团资金支持,希望打通硅料到组件的产业链。 国内市场方面,由于市场环境极好,国内对第二届金太阳申报显得提不起兴趣,这时英利决定全力供应金太阳工程,为后续国内业务拓展奠定基础。此时除First Solar之外的薄膜企业遇到比晶硅厂家更大的困境,各家企业都处于半关停状态。7月,应用材料宣布退出薄膜设备领域,随后,购买了应用材料设备的尚德在8月宣布停止薄膜生产,损失10亿元。First Solar在8月宣布在内蒙打造2GW的薄膜电站,但由于水土不服,后续几乎没有进展。
2011年2月,Solarbe报道了欧洲组件价格集体跳水的消息。德国对于2010年的安装盛况措施不及,所以在2011年多晶硅成本已经趋于合理的情况下连砍数刀,导致市场需求疲软,德国环境部长Norbert Rottgen被业内称为“光伏杀手”。从此行业进入微利甚至负利时代。这时阿特斯受影响反而较小,于2012年跻身业内4强。在2010年稍得喘息的LDK负面消息满天飞。同年硅片价格暴跌,各大组件厂商几乎集体毁约或协商重新签订硅片购买合同,尚德为MEMC付了2亿美元“分手费”,后又深陷诈捐门,由于缺乏危机公关手段,尚德至此陷入媒体口诛笔伐的“汪洋大海”中。
SNEC和Intersolar做为业内两大盛事,历来是行业变化的分水岭。但在2011年的Intersolar,许多第一次参展的浙江光伏老板在飞机上给笔者憧憬着在慕尼黑拿到多少的订单。但那次很多人乘兴而来,失望而归,有的企业甚至吃到了鸭蛋。沉不住气的企业所有者开始拿管理者们开刀,大量的人员变动出现在这一年。
青海的“930”给业内打了一剂强心针,1.15元/瓦的补贴引发安装狂潮。同年中国光伏安装量超2.7GW,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短短5个月内。当时青海有超过10万人做光伏安装,倒卖路条也成了赚钱最快的手段。
2011年底,SolarWorld从德国追到美国市场,开始煽动双反。
总的来说,2011年,行业巨头还在尽力维持着亏损的窘境,没有除掉名为“面子”的遮羞布,但到2012年,谁都笑不出来了。
2012年6月,笔者在德国慕尼黑邂逅Intersolar的总裁,追问德国企业推动双反后Intersolar在德、美所受影响。他颇为无奈的说:“我们只是一个展览商。”在2月Q-cells宣布破产后,设备巨头centrotherm也宣布破产保护。该次展会很多中国企业购买了展位却没有去参加,或放弃,或已经倒闭。不过很奇怪,去年的SNEC参展企业却是创历史新高。
但我们仍要应对美国和欧盟的双反,尚德、天合、阿特斯和英利四家原本计划的游行示威活动被紧急叫停,我们再也拿不出针对美国双反像样的还击。在有政治倾向的裁决后,美国宣布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且针对中国政府的补贴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这种贸易保护性质极为恶劣,让中国组件在全球市场都面临着此类危险。中国政府虽计划调查美韩多晶硅倾销行为,但最终损害仍然是中国的组件厂商,而且两者规模根本不相匹配。
“劳模”SolarWorld又不依不饶的开始在欧盟推动双反,后面的事情各位都很清楚,不再赘言,中国政府终于到了底线,最近的软硬兼施在笔者看来是非常不错的,总算回到了正轨。
据说,2012年,苗连生在飞机上遇到施正荣,还开玩笑的讨要当初施正荣承诺的1000万美元,时隔数年,当年的对手已经相逢一笑泯恩仇,几乎每个月都要固定见上一面。当年尚德没能做到的行业整合,在生存压力下竟然初具模型。
2013上半年,业内企业纷纷撑到了极限,尚德、中电光伏等企业接连传来的一系列负面消息让人叹息,媒体对施正荣的落井下石也让人愤怒。今年的SNEC虽然冷清依旧且笼罩着双反的阴云,也是历年首次出现进场不用排长队的局面。但笔者仍然对光伏行业充满信心,只是多少有些遗憾:在成本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有过去那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很难再有新的造富英雄。
有预测称,2013年安装量将达到8GW,而未来如果要达到十二五制定的预期,市场还将进一步增加。即将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让总算有些眉目,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一个时代的终结。未来活跃在舞台上的更多将是有国企背景的“富二代”或者“富三代”们,草根仍然在陪少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