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电网公司“十三五”节能环保规划出台。该规划总结了“十二五”期间公司节能环保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三五”节能环保潜力,明确了“十三五”节能环保工作方向、行动策略和重点任务,并分解形成年度工作计划和阶段目标。现将规划内容摘要如下。
“十二五”节能环保成绩单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015年为0.169吨标煤/万元(按2010年可比价),相比2010年下降了11.5%。
●综合线损率:2015年综合线损率为6.72%,比2010年下降0.69%,累计减少线损电量191亿千瓦时。
●新能源并网容量:1310万千瓦,增加了5倍。
●单位发受电量化石能耗:2015年降至144克标煤/千瓦时,较2010年下降36%。
●需求侧累计节约电量:116亿千瓦时。
“十三五”节能环保工作目标与规划措施
●总体目标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预计到2020年为0.151吨标煤/万元(按2015年可比价),较2015年下降约3.9%。
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预计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20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33.52克/千瓦时。
●深挖电网节能潜力
目标:综合线损率:预计到2020年南方电网综合线损率低于6.50%。万元产值办公能耗:预计至2020年达到0.0040吨标煤/万元。
举措:规划降损:推进配电网规划建设;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运行降损:加强无功电压控制;强化配网功率因数管理;优化运行方式;继续做好厂、站用电管理。管理降损:完善线损异常处理机制;提升线损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继续开展线损管理对标工作。技术降损:全面更换高损配变;推广应用节能导线和节能金具;推广二级以上能效配变;提高理论线损分析水平。节能办公:提升办公建筑绿色等级;深入推进办公能耗精益化管理。
●促进电网与环境协调发展
目标:新增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通过率:至2020年达到100%。新建项目环评批复率:“十三五”期间达到100%。新建工程绿色三级占比:至2020年达到30%。
举措:前期阶段的环保措施: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风险防控体系;稳步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积极配合相关环保标准制定;提高电网“绿色”设计等级;推进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绿色宣传和科普工作。基建阶段的环保措施:实施基建项目5S管理;开展环境监理工作;推进竣工环保验收工作。运行阶段的环保措施:规范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工作;积极开展噪声、电磁环境监测工作;协助建立各级碳交易市场。
●促进能源清洁发展
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到2020年该比重达到27%,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单位发受电量化石能耗:预计到2020年降低至130克标煤/千瓦时,较2015年下降约9.7%。
举措:促进新能源发展:做好新能源并网服务;保障新能源发电消纳;配合政府完善新能源补偿机制。促进水电发展:加强西电东送通道建设;统筹协调电源与电力需求发展;优化调度运行方案;优先安排水电外送。支持核电发展:加强核电配套送出工程建设;统筹开发配套调峰电源。
●推动社会能效有效提升
目标:需求侧节约电力、需求侧节约电量:2020年需求侧节约电力达48.28万千瓦;需求侧节约电量达27.11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到2020年,南方区域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
举措:电能替代:梳理电能替代重点行业;推进电动汽车配套电网建设;促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引导电磁厨房推广应用。需求侧管理:全面建设需求侧管理平台;积极实施需求侧响应工作。节能服务:努力推广能源综合利用;提供节能诊断和节能告知;加强用户节能改造工作;加大节电培训及节能宣传力度;推广客户能效服务云平台。
●中长期工作展望
完善节能降损技术管理规范:建立完整的电网降损规范;建立南方电网降损数据监控和分析系统。
促进电网与环境友好融合:电网建设与环境友好融合;电网运行环境保护机制适应社会需求;配合政府开展环保标准研究;配合建立绿色金融机制。
提高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形成更大规模的清洁能源跨区输送格局;提高电网清洁能源调度能力;促进分布式电源在电网内有序快速发展。
引导用户侧节能环保:
大力支持电动汽车发展;构建智能、可靠的需求侧管理机制。
■链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