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频频合资却不占控股权 GE为何在中国改弦更张?-国内市场要闻-市场新闻-变压器市场网
|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变压器市场网!平台已覆盖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印度、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外区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新闻 » 国内市场要闻 » 正文

(2)频频合资却不占控股权 GE为何在中国改弦更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5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2555
分享到:
核心提示:频频合资却不占控股权 GE为何在中国改弦更张?

或许对于伊梅尔特来说,911恐怖袭击只是让GE一次性损失5亿美元而已,金融危机也只不过让GE去层皮罢了,真正让GE头疼的可能是投资者对GE产融结合模式的不再信任。

韦尔奇时代,GE可以借产融结合的名义去从事金融业务以及大肆并购。而如今,这一模式换来的只是更多的质疑,拆分GE金融的呼声此起彼伏,而这或许也是伊梅尔特上任后提出有机增长,即在不依赖并购的前提下增加销售额的原因。

“押注”中国市场

如果说质疑不会改变什么,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股价的下跌那可是真真实实的压力。过去十几年,与韦尔奇离任前相比,GE的股价暴跌、市值近乎腰斩。暂不论原因是什么,在美国这种股东利益至上的环境里,伊梅尔特应该感受到了压力吧!

那么,伊梅尔特又该如何才能推动GE股价上涨、重新赢回投资者的信赖?

金融行业无疑来钱更快。然而,投资者以及伊梅尔特都知道,金融行业的风险也更大。而且,GE过度金融化也让投资者对其总体估值偏低、某种程度上拉了产业的后腿。因此,伊梅尔特才不断的对外界强调GE首先是一家工业企业,然后才是一家金融企业。为此,伊梅尔特还明确表示:“力争到2015年,将GE金融的收入降低到总收入的35%”、“不排除分拆GE金融的可能”。

产融结合,金融这一部分早已没了多少潜力可挖。在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的背景下,甚至成了负担,伊梅尔特只能力争在产业方面有所作为。然而,这一条路也格外艰难。GE的产业主要立足于欧洲和北美等成熟市场。在这些市场,经济增长乏力,GE想像过去那样高速的发展难度很大。

对于伊梅尔特来说,除了增加研发投入外,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GE在全球有五大研究中心,分别为美国、德国、印度、中国以及新近成立的巴西研究中心。其中美国辐射北美市场、德国辐射整个欧洲市场,剩下的均为新兴市场,这无疑体现了GE对新兴市场的重视。在这三个新兴市场中,中国无疑是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国家,也是GE的薄弱之地。在韦尔奇时代,GE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不足其全球总收入的2%2011年,GE在中国的销售额也不过57亿美元,只占其全球总收入的4%,这一比例远低于日立、西门子、霍尼韦尔、ABB等在中国的份额。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也就是其上任两年后,伊梅尔特就为中国研发中心和总部重新修建了一栋大楼。2010年,GE还宣称将中国当做“GE的第二故乡”,对中国市场寄予的厚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GE想在中国实现增长也绝非易事,在航天、水处理、轨道交通、电力设备、能源等领域,GE的客户都是政府以及大企业。在这些领域,GE的直接竞争对手除了西门子、霍尼韦尔等跨国公司外,还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大型国企。过去的经验就已经告诉GE,要想在这些领域分一杯羹没那么简单。在医疗、输变电、控制系统等领域,GE又不得不面临小巧、快速、灵活的中小企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中小企业或许比大国企更令GE“难受”。

众所周知,近几年GE引以为傲的就是反向创新。难道真的如伊梅尔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所说的那样,反向创新是GE的自我颠覆吗?正如《21世纪商业评论》在《谁让GE自我颠覆》一文中分析所言,更可能的答案则是,正是GE的这些新兴市场本土竞争者促使GE去改变自己基于成熟市场设计的产品,而这些本土竞争者出口海外又迫使GE去守护自己的大本营——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印度等为数众多的“小快灵”的竞争对手“逼迫”GE去反向创新。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三星经济研究院的话说,“小企业凭借小快灵,占据生态链的一端,大型国企凭借各方面优势占据另一端,跨国企业则无奈的被夹在中间。”

急于实现“有机增长”的GE不甘心被夹在中间,压力之下的伊梅尔特终于“出手”了:2010年,GE宣布未来三年在中国将投资20亿美元,其中15亿美元用于成立合资企业,另外5亿美元用于研发。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GE先后与南车、沈鼓、神华、华电、西电、中航工业等大型国企成立了合资企业。

有意思的是,在所有这些合资企业中,GE竟无一占有控股权!GE为何不再强势?

隐形的进入壁垒或许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更根本的原因很可能在于,和十年前相比,中国部分大国企日益强势,而GE却雄风大减。正如通用电气自己接受外媒采访时所言,GE不与大国企合资,也会有其他企业与之合资。在GE和西电合资前,外界纷纷认为外方应该是ABB。而在和中航工业合资前,中航工业已经和霍尼韦尔等众多跨国企业建立了合资企业。也就是说,十年之后,中国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与竞争对手相比,GE已经很难做到非GE不可了,更何况伊梅尔特还面临着业绩增长的压力。

可以说,那个曾经不可一世、俯瞰众生的GE已经逐渐的走下了神坛。然而,仅仅与大国企合资就能“拯救”GE吗?合资又能达到多大的效果呢?由于没有先例,GE心里或许也没有谱吧。另外,像GE这样的百年企业不可能不明白,不占控股权式的“捆绑”大国企或许能为GE中短期带来业绩的快速增长,但将增长的希望都押注于此将不利于GE自身的“内生增长”——GE自己还要想出在中国长期攻城拔寨的办法。

 

 
关键词: GE
 
[ 市场新闻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市场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