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频频合资却不占控股权 GE为何在中国改弦更张?-国内市场要闻-市场新闻-变压器市场网
|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变压器市场网!平台已覆盖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印度、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外区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新闻 » 国内市场要闻 » 正文

(3)频频合资却不占控股权 GE为何在中国改弦更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5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2840
分享到:
核心提示:(3)频频合资却不占控股权 GE为何在中国改弦更张?

“旧药”换“新瓶”

GE将增长的一部分重担压在了中国市场,而这份压力自然会转移到GE中国区的身上。

为此,GE中国副总裁、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给出的一副“灵丹妙药”,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是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亨利•切萨布鲁夫提出的概念,即有意识地流入和流出知识以加速内部创新,并为外部创新的运用扩大市场。按照他的定义,与其他企业合资也属于开放式创新的范畴,而伊梅尔特也正是将这种模式称为开放式模式。)

与大国企的合资或许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战略,作为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力推的开放式创新则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其一,更广泛和深入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目前,GE中国已经与交大、清华、浙大等众多高校进行了广泛的合作。陈向力更是“每星期都会批一两个和高校合作的项目”;其二,将客户引入创新流程。为此,GE中国去年先后在西安和成都成立了面向客户、接近客户的区域创新中心;其三,关注外部市场,积极寻找并购和参股创新型企业的机会。

在笔者看来,这三大创新模式实际上也鲜有新意。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大都会和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展开合作;中国不少企业也早就学会将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一起纳入创新流程;至于寻求外部创新,因为实力的限制,中国企业这方面做的比较少,但同样也都在做。

一句话,对于GE中国所力推的开放式创新,中国企业早已不再陌生。那么,以技术领先、创新能力强著称的GE又为何仍把这些“旧药”打包进“开放式创新”这一“新瓶”中来,并大力推广呢?

这其中GE或许有着用新概念来美化其跌下神坛这一现实的考虑,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所谓缺什么补什么,GE中国急需的或许就是产研结合、产用结合的“开放式创新”。

对于GE来说,过去其产品更多的是以北美、欧洲等成熟市场需求为主,本身就难以很好的满足中国顾客的需求。拿GE的医疗机械来说吧,北美、欧洲客户更关注的是高性能和独特的定位,而中国客户更注重的则是在保障基本需求基础上的低价格和便携。

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也能令GE举步维艰。就比如说,中国基层电压常常不稳定,从而致使GE的设备死机或损害,而中国本土企业却对此十分了解,从而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稍微改变电路就能获得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伊梅尔特等GE高层远离中国市场或许不能深入的理解这种差别,其以美国、德国的客户为依据甚至都无法想象到中国顾客的需求。然而,陈向力,一个对中国市场有深刻认识的中国人,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GE在中国的困境。

如陈向力对《中国机电工业》所言:

“回想以前上百年,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研发中心来做产品。我们当然也会去和客户交流,但所有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做。做好了以后推出给客户,问‘这是不是你要的?你愿意花多少钱买?’”

“在成熟市场,石化、钢铁等企业都有很强的工程能力,它们能够把不同公司的技术拿来自己集成,而中国企业在消化和集成技术方面能力较弱。这样,我们要提供的就不能只是一项技术或一个设备,而应该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换句话说,在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与客户进行更多的互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客户的需求。”

“中国的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说我们花了五年,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东西,结果这是别人三年前的需求。我们经常看见,小快灵的企业,产品做的不是特别好时就拿出去。GE国外的客户决不能接受GE做出来的产品有缺陷,但国内客户就可以不要求那么完美。他们希望先有个东西在手上试一下,他们对这个模式比较接受。”

也就是这些原因,陈向力努力在做的事实际上就是将过去GE以自我为中心的创新方式转变成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就能理解这一转变的重要性。如果说与大国企的合资是GE从生态链的中间往一端的努力靠拢,那么“开放式创新”则是GE从生态链的中间往“小快灵”这一端靠拢的尝试。

其实,这也不是GE一家企业的问题,所有跨国公司在中国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某一天,当中国企业深入国际化后也会遭遇同样的难题。在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地区与总部的权责问题。陈向力应该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其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我们也得冒一些风险。你不能说什么事情都要领导批准了才去做。有时候,需要我们做实事的人有一定的勇气,敢于担当。”

鲜为人知的是,在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这个概念之前,陈向力带领的GE中国研发中心在产研结合、产用结合上已经实践了好几年。不仅如此,他还推动了GE“在中国为中国的项目”,即所有项目都是立足中国,在中国本土研发、生产及销售。几年来,该项目累计投入1.7亿美元,产出却高达5亿美元。

“中国市场千变万化,需要GE作出反应。我们尝试了之后,觉得这个路子挺好的。在发展中国家、需求变化快的地方,这个模式对于GE可能很实用。”如今,有了这些成果存在,GE总部也开始认同这一创新策略,将其上升为GE在全球的一个创新策略。

那么,未来GE能否在中国取得大的突破呢?毫无疑问,这一是取决于GE与大国企的婚后“生活质量”,另外一点则取决于GE这只大象在中国能否像蚂蚁一样跳舞。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GE在中国已经动真格的了,它似乎已经准备好了再次“自我颠覆”

 

 
关键词: GE
 
[ 市场新闻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市场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