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发展核电。截至2011年,全世界已建成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440多台,在建67台。极大缓解了世界能源紧张问题,也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据统计,法国核电占总发电量78%,部分出口到欧洲;韩国核电占40%;美国、日本占近30%;世界核电约占总发电量16%。这些核电项目中有的已经运行了40多年,事实表明,如果按操作规程严格管理,就能做到安全发电。
保障核电安全必须强化管理
我国核电包括用自主技术设计和制造的30万千瓦机组,也已运行20多年,做到了不出事故,安全运行。因此可以说,核电是安全的,我国已运行和在建的核电安全是有保证的。
几十年来,世界核电出过3次大事故:美国三里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及日本的福岛。前两次事故是因为管理不当,操作严重失误造成的;第三次日本福岛事故,是因为9级地震引发大海啸,14米高的海浪破坏了应急电源,再加上处理不当而酿成悲剧。
1989年,我在加拿大参加世界能源大会时,美国西屋公司专门派一位副总裁,带着模型和几位专家向我介绍第三代核电站。那位副总裁问我有什么看法,当时我说了三句话:“我对此技术非常感兴趣;没有看到什么高新技术,堆芯是成熟技术;确实有许多新思想。”如把机械通风改为自然通风,大大简化了系统,这不能说是什么高新技术,只能说是新思想。在安全壳上面建一个水池,当反应堆缺水和温度升高时水自动流下来,这个想法非常好,但也算不了什么新技术。还有把循环泵直接安装在蒸汽发生器上,节约了管道和阀门等。诸如此类的巧妙设计,使核电站大大简化,减少了50%的阀门、35%的水泵、80%的管道、45%的抗震构筑物和70%的电缆。第三代比第二代确实有很大改进,国家决定不再建造第二代,只建第三代,而且要成批生产,这是非常正确的。
为了使核电更安全,改进设计固然重要,但从几年来发生的事故看,强化管理,严格纪律,保证严格执行的制度也很重要。因此我建议在核电管理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内陆核电比沿海核电更安全
我国发展核电并不算太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和韩国一同起步。但韩国现在的核电规模达到总发电量的40%,而我国核电只占到总发电量的2%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核电的认识不够,认为我国有煤,发展煤电即可,另外是怕出安全问题。
我国建设核电,在沿海建和内陆建都能做到安全发电,而且内陆核电比沿海核电更安全。
从日本福岛事故来看,核电站抗震能力很强。日本这次发生的是9级大地震,并没有把核电站的基本功能震垮,而福岛的两个核电站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技术比现在的核电站差一个数量级。
在我国内陆建核电站有几个优势:首先,不会遇到海啸和台风。台风对核电站本身可能不会造成影响,但台风会破坏输电线路。此外,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比内陆大,选厂址比较困难。从煤电的角度看,在沿海建煤电,煤可以从北方港口下海,直达发电厂。而在江西、湖北、湖南建煤电厂,煤的运输问题很难解决。所以,沿海和内陆应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核电站。
在国务院讨论核电建设时,有人提出,日本福岛事故中,大量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排入大海,因此我国若在内地建核电站,一旦发生泄漏事故,会造成河流和水库被污染的后果。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福岛核电站反应堆破损后,放射性反应堆已裸露,再向反应堆喷射大量海水,被反应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海水又流了出来,这是造成福岛核电站将带有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排入大海的原因。
核电站一般都有三个回路,第一个回 路是把核电站反应堆内的热量带出来,并和第二回路进行热交换,产生饱和蒸汽。这个回路因在反应堆得到热量,所以有低度的放射性,但总蓄水量并不多。我国利用引进技术新建的4套AP1000,第一回路的总水容量300立方米,由四个方面组成: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管道。第一回路全部建在核电站的安全壳之内,因此这些水,一旦发生事故,会全部被封闭在安全壳内,绝不会流到安全壳之外,造成环境污染。我国现有的和在建的核电站,都建有坚固的安全壳,即使发生事故,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溢出安全壳。
第二回路的水是不带放射性的。水经过蒸汽发生器的热交换,变为蒸汽通过管道到常规岛场后,推动汽轮机转动发电,在冷凝器中交换又变成水,再回到蒸汽发生器。
第三回路是冷却用水,更不带放射性。通常回到河流、水库、冷却塔、或大海降温。我国将建设的核电站,均不直接用河水、湖水来降温冷却,而是采用冷却塔,用冷却塔会带来一点水的损失,需用河水或湖水来补充。核电站不会有任何水排入河流或湖泊。
所以说,核电站中的三个回路用水,只有第一回路有少量的放射性,而且水量不多,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流出核电站安全壳外。
核电低成本有利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核电,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能大大降低发电成本,降低电价。全世界的核电成本都比煤电低:法国核电成本只是煤电的2 /3;美国核电成本只有2美分,约合0.13元 /度。如果能把全国电价降下来,对经济发展,降低生产成本将贡献巨大。
我国应努力加快第三代核电机组建设。随着设计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可以加大建设规模。建设规模越大,设备制造成本越低,并能提高产品质量,方便培养运行技术人才。千万不要搞百花齐放,今天一个新产品,明天又一个新产品。希望我国核电加快发展速度,逐步取代煤电,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为原国家能源部部长,前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副组长。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