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首座220千伏西泾智能变电站 节省资源 保护自然 造福人类-市场资讯-市场动态-变压器市场网
|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变压器市场网!平台已覆盖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印度、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外区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资讯 » 正文
分享到:

国家电网公司首座220千伏西泾智能变电站 节省资源 保护自然 造福人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30  浏览次数:2203
 8月4日,江苏电力运检分公司员工小严接到任务,从南京开车到无锡的220千伏西泾变电站。按同事的交代,车开出惠城大道就可以看到变电站了,可是小严在出口连绕了3圈,愣是没找到目的地。放眼望去,路边除了稀疏的厂房,哪有什么变电站?  再给同事打了一次电话,小严的目光向路边一座美丽的小院望去,可不,近在眼前——220千伏西泾变电站。

  

一座智能变电站的生态记录

 

  站在西泾变电站门口,看不到主变压器等电气设备。

  两幢白绿相间的三层楼建筑,简洁的围墙、道路、绿化布置,若不是门口有国家电网的标志牌及“江苏无锡供电公司220千伏西泾变电站”的牌子,路人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正在运行的高电压等级变电站。

  西泾变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2010年年底建成之时,曾以其智能化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引起众多关注。近几年来,无锡致力于生态城市建设,通过大力推行治污和低碳化生产实现了“生态大逆转”。人们发现,西泾变简约、智能、零排放的特征,正符合城市建设低碳、环保、和谐的理念,这座与众不同的智能变电站与生态城市融为一体。

  适应环境:“隐形”设计不显山露水

  传统的220千伏变电站,很远就能看到站内纵横交错的设备架构和四周高耸的铁塔。而从高架桥上远远望去,西泾变与前洲工业园内的其他建筑没有明显区别。

  “西泾变整体建筑设计成工业建筑型,目的就是与周围环境融合。”江苏检修分公司无锡分部张镇运维班班长诸铭介绍,变电站里除了主变压器,其他设备都在室内。之所以看不到铁塔,是因为采用了地下电缆进出线。

  笔者走进变电站,只见院子里安静整洁,通道两旁是青翠的草坪和几株典型的江南植物。置身小院中,安静清幽,连炽热的阳光都温和了不少。因为少有人光顾,道路像是刚铺好的一样簇新,建筑外墙也是一尘不染。环顾四周,看不到什么变电设备,唯有头顶上方几根主变连接到220千伏侧高压室的引线,才让人想起来这是一座变电站。

  诸铭说,过去主要考虑安全和成本因素,习惯以统一的、标准的方式建变电站,以致老百姓们对变电站有一种钢铁般冰冷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一些地区电网建设受阻的原因。“现在要更多地考虑城市的品位、老百姓的感觉,比如以‘隐形’的地下电缆代替庞大冰冷的铁塔,将设备架构从户外移到户内,从外观上变得更自然平常,改变老百姓心目中对变电站的‘敬畏’心理。”

  紧靠着110千伏高压室的外墙,四道又高又厚的灰色防爆墙隔出了三个主变间隔。这样,墙体和楼房形成了三个巨大的半包围结构,两台18万千伏安主变藏身于此,另外一个为将来增容备用。加上主变位置本身设在两幢楼之间,不仅主变设备很难被人发现,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噪声。笔者站在离2号主变20米之外已听不到运行主变的任何噪声,只听到距离更远的变电站外高架桥上汽车驶过的声音。

  节省资源:占地与耗材大幅缩水

  “传统的220千伏变电站有几百个设备架构、开关,要全部并入室内,是不是需要采用GIS封闭式组合电器?”笔者问道。

  诸铭正带着我们走进110千伏高压室,他指着占据大半个高压室的庞大交错的电器管道说:“你说得没错,这就是GIS组合电器。除了主变,变电站一次设备全部‘浓缩’到这套电器里。别看它在室内显得庞大,比起原先在户外的一次设备来说,它的面积小了很多。因为组合电器可以优化结构,合理利用空间,将原先必须平铺的一次设备分为高低几层,这样占地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正因为如此,整个变电站占地得以大幅缩水。同等级变电站一般占地1.6万平方米,西泾变占地才6000多平方米。”

  不仅是节约土地占用,西泾变电站的能耗也比常规设备低。诸铭告诉笔者,传统一次设备间有导线连接,像闸刀之间至少有3~4米的导线。室内GIS结构紧凑,将这些连接导线全都省略了,因此降低了运行设备的能耗。

  西泾变能够减少土地占用的另一个原因是二次设备就地下放。高压室内,GIS旁边就是一排二次控制屏,两者相隔2米多。如果像传统变电站一样建专门的二次保护室,大约要多占近百平方米土地面积。因为建筑物与一次设备必须要保持距离,两者间还要敷设较长的电缆,又浪费了许多资源。西泾变二次系统采用网络式设计,紧靠一次设备安装,免去了与一次设备间的电缆敷设,节省缆材用量60千米,折合铜材约15吨,并节省了44%的屏位。

  “不光如此,因为电流、电压互感器均采用了最先进的光电式互感器,二次系统得以全部采用光纤代替传统的电缆通信,又减少了变电站铜电缆的使用量。而造价较低的光纤通信速度更快,传输量也更大。”诸铭说。

  保护自然:运行过程零排放

  在西泾变主控室,诸铭展示了物联网辅助系统的一组实时数据:2013年8月21日09:25,2号主变110千伏侧A相套管温度33.5摄氏度。

  笔者看到主控室内墙上和地面上分布着许多小盒子、小镜头,诸铭解释说,这是该站利用物联网技术布置的温湿感、六氟化硫传感、水浸、烟感、振动等330个传感器,再配合一些常规设施,通过信号传输,实现了对运行环境和运行设备的感知,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火灾等异常情况,大大节约了人力投入。这组数据就是装在主变110千伏侧A相套管上的一个小传感器发出的信息。

  诸铭打开主控室一个控制屏柜门,指着顶端和左侧两个小白盒子说:“这两个是温度和磁感应传感器,分别监测柜内温度和柜门的闭合情况。如果作业过程中开错柜门,监控系统会及时发现。”

  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有利于设备运行维护,对保护生态环境也同样有利。在主控室内GIS设备正下方的地面上,有一个饭盒大小的白盒子,上面的红色指示灯一直亮着,诸铭介绍,这是专门监测GIS内六氟化硫气体泄漏的监测装置,属于典型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六氟化硫一旦泄漏将导致GIS内部绝缘性能降低,也会污染环境。这种气体比空气密度大,装在地面的监测装置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气体泄漏并发出信号,并立即启动回收程序,在气体可能污染环境前及时处理,不会对运行人员和环境产生任何影响。

  诸铭说,变电站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噪声、气体和油污泄漏,西泾变基本做到了“零排放”。该站除主变之外其他设备都无油,而主变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漏油,为防万一,变电站还是专门设计了集油池。诸铭带笔者来到主变位置前,只见主变下方铺着一层米黄色的鹅卵石,这可不是为了好看,鹅卵石下方约2米深处隐藏着一张既能承重又能让油渗过的网,网下面就是集油池。油一旦渗入集油池,工作人员就会将油抽上来,然后进行回收处理,不会污染土地。

  任何建筑都涉及生活排污。西泾变是无人值班变电站,又有设备在线监测、物联网、自动化操作三套先进系统和遍布各处的传感装置,平常极少有人使用生活设施。按理说,生活排污可以进入市政管网,但他们对自身的要求更高,生活排污也被纳入减排范畴,站内单独设计了回收处理装置,即便是少量生活污水,也要以洁净的方式排入大自然。

  “在为社会提供能源的同时不影响环境和生态自然,才是真正的造福人类。”诸铭说。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市场动态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市场动态
推荐市场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