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到张海峰时,他刚从南京出差回来。
2012年年初,他所在的通信与用电技术分公司被并入了南瑞集团,因为业务需要,拖着行李箱迈着匆匆的步伐往返于北京和南京之间成了他工作的常态。
他很年轻,当记者看到他的个人简历时,颇为惊讶:在短短的三年里,张海峰带领研发团队先后启动了包括IC设计、COS开发、系统应用开发等近百个内部研发项目,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控制、通信、身份识别、时钟”等多类芯片系列产品。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2011?2012年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而他今年只有35岁。
刚开始交谈,张海峰就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他和他的项目团队申报的《智能电表关键芯片研发与应用》项目已成功入围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名单。这些年,随着众多荣誉的加身,他很欣慰,言谈之间,对生活和命运都颇为感恩。
憧憬大学
张海峰从小生活在陕西延安的一个县城。那是一个只需20分钟就可以从街头走到街尾的小县城,在这里,张海峰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初中毕业,人生的一个岔路口摆在了他的面前:读中专,还是考高中。这个抉择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现在的学子决定考大学还是去打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县城,读高中并不是一个普遍的选择,相反,那里更流行读中专,读完中专,学门手艺,就可以在小县城找份活干,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下去。
但他不。小小年纪的张海峰,已经开始向往更大的天地。他的一位初中老师去上海进修回来,告诉他,一所大学,比整个县城还要大。尽管他对于大学的认知并不清晰,也不确定读大学对于他的命运来讲意味着什么,但是,在懵懂中,他已经开始向往大学生活了。
于是,他想考高中。为此,家里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父亲表示反对,他希望儿子读中专,留在县城早点工作。但在母亲和哥哥的支持下,张海峰依然离开县城,去延安市里读高中了。他的成绩很不错,三年后,顺利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并且被第一志愿的专业录取:电子工程学。
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只是源于他小时候喜欢拆家里的录音机、电视机,喜欢看里面花花绿绿的电路板。他也咨询过他的物理老师,老师很笃定地告诉他,这个专业就是做电路板的!但真正就读之后,张海峰才发现,这个专业比所谓的电路板要复杂得多。他学的是电子工程中的微电子学科,要在一个4平方毫米大小的尺寸里做四五百万门的电路。在误打误撞中,张海峰进入了芯片设计领域。
在中国,芯片设计的发展较晚。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个行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张海峰2001年毕业,他搭上了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列车。高科技企业在那个时期集中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张海峰很顺利地进入了华大电子公司。这是国内最早做集成电路设计的公司。张海峰选择这家公司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学以致用,既然学了集成电路设计,就要选择一个专业对口的公司,发挥一技之长。
张海峰入行早,当时芯片设计企业的运作并不规范,分工不明确。于是,和芯片设计有关的所有流程,他都上过手:他做过数字电路设计,做过模拟电路设计,做过验证,也带过团队。熟悉了每个环节,让他对于行业的把握更有高度。在华大电子公司9年的磨练,让他成为一个成熟的产品负责人。
他始终认为自己很幸运。求学一路顺利,工作稳步推进。生于70年代末的他,用自己的经历,验证着“知识改变命运”。
造芯之路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智能电网的建设急需自主研发的芯片产品支撑。此前,中国电力行业所用的芯片90%以上都是国外的芯片,这对于电网的建设发展十分不利:一来智能电网建设速度快,而国外芯片供货周期长,跟不上需求,限制了智能电网的建设;二来用电关系到国家安全,国外芯片可能会留有安全后门,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三来国家电网的芯片需求量大,而国外供货成本高,这一片巨大的、空白的市场就此拱手他人,也实在可惜。如此种种,都使得国家电网公司自主研发芯片,势在必行。
这一年,张海峰32岁。他的专业能力已经日趋成熟,他的职业发展需要更大的平台来实现。国家电网公司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国家电网公司急迫的需求为他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10年4月,张海峰进入了国家电网公司旗下的产业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通信与用电技术分公司,为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
万事开头难。他进入了新的团队,开始为新的事业而努力。但说是团队,执行层中除了他之外没有一人是做集成电路设计的,这个团队的基础,可谓是空白:没有人、没有设备、也没有场地。他作为执行层中的负责人,必须一手一脚地从头开始。
所幸的是,他和他的领导配合得很好,分管副总赵东艳、总经理助理王于波,加上张海峰,他们三人被称为铁三角。他们三人的工作各有方向,配合默契,领导全力支持他,信任他,放手让他招人、组建团队。这样的信任鼓舞了张海峰,即便是此时基础完全为零,他也有信心把团队建好,把项目完成。
三颗“中国芯”
真正开始做芯片设计时,张海峰才意识到这是一项“疯狂”的工作。
按常理,在没有任何产品线积累的情况下,一颗芯片的设计周期至少需要一年。设计、加工、测试,这都是固定的流程,无法压缩。算算这笔时间账,即使每个环节都不出错、不返工、以最有效率的速度完成,一年时间也是必需的。张海峰6月开始研发第一颗芯片,8月,领导告诉他,还有一颗芯片等待开工,问他,可以吗?
他压力倍增,但仍然给了领导一个肯定的答案。
他让领导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他自己,却焦灼满怀。再快的速度,也不能违反芯片设计的固定流程,可是项目是有时间周期的,芯片是其中的一环,如果芯片掉链子,整个项目怎么办?再大的压力,也必须自己扛下来。
张海峰带着团队闷头大干,他以为自己的承受能力已经到达极限,然而,12月,还有一颗芯片需要开工。领导还是问他,可以吗?
这实在有些疯狂,可他无法说不。
他一早就想到了,发展注定充满挑战,然而,当他身处其中才体会到,这个挑战之大还是让他难以想象。
他决定拼了。人生在世,为自己钟爱的事业,拼一回又何妨。2010年年底,他的团队有40人,同时进行三颗芯片的研发。工期摆在面前,任务也堆在手边。时钟每走过一圈都如同小鞭子在他心里抽打,日历每翻过一页他的焦虑感就增加一分。
但团队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妻子已经怀孕了。像一个典型的工科男一样,张海峰行事风格低调、内敛,他知道,这个消息如果让人知道,大家都会主动地为他减轻负担,而在任务如此急迫的情形下,作为团队的负责人,他不能把压力转嫁给同事。当家庭和事业的责任同时落在了他的肩膀上时,他沉默地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肩膀,有着一个男人的担当。
说到儿子,他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表情:“这小子还行,生在了正月初五。”由于孩子生在过年期间,他得以陪着爱人在产房等待儿子的降临。否则,他或许真的抽不开身,在这最关键的时候陪在爱人身边。他的同事邵瑾告诉记者,张海峰在妻子怀孕期间,他甚至没有额外请过一天假。
他习惯自己承受这一切,所有的辛苦和压力都被他吞进了肚里。第二年,三颗芯片全部投产。
封闭作战
张海峰和他的团队效率惊人。问及秘诀,他笑得有些无奈。他说,平时加班就是家常便饭了,重要项目来临时,整个团队会找个地方封闭加班。说到团队,他表示,自己的成绩,都是团队的功劳,这个团队成立时间不长,但作战的传统很优秀,一个大项目开动时,团队员工会主动向他提出,时间太紧了,要不我们封闭吧。
封闭意味着什么,没有体会过的人,仅凭描述,可能永远也感受不到。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没有周六日。封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方便沟通,减少外界的干扰和牵绊,提高效率,完成任务。在封闭的环境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异常简单,闲杂的心思全部被屏蔽,全部重心都在项目上。
有一次,团队去怀柔的一个宾馆封闭,时间长达两个多月。除了吃饭睡觉,每天一睁眼一抬头就干活,宾馆中的所有菜已经吃过好几轮了,但项目没有完成,封闭依然没有结束。有两个同事受不了了,他们决定回一趟北京透透气。一大早,他们带上两瓶水就出发了。没有公交车,也没有出租车,他们只能步行。走了很远,终于发现了一个公交站牌,过去一看,距离北京还有40公里。他们在站牌下等了很久,也没有一辆车来。他们面面相觑,最终,还是决定回宾馆。
今年春节前,国家电网计量中心发布了新的电表标准,芯片产品也要做相应的更新,工期相当紧,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芯片产品更新完。这一次的项目来得太仓促,他们没有办法去郊县封闭,于是就在公司里封闭,吃住都在公司。
说起这些,张海峰很心疼:“有的同事连续工作,两宿没有合眼。”很多同事封闭到最后,都面如菜色,眼睛通红,那是一种拼命到忘我的极致状态。虽然苦,但大家还是很乐观,很积极。他们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以极少的人力,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奇迹的制胜法宝,就是封闭。张海峰已经记不清封闭过多少次了,更不用提平时的加班加点。
通信与用电技术分公司总经理任伟理说,我们要边打仗边建队伍。中国芯片行业起步晚,基础薄弱,但也绝不能落后于人。为此,他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更辛苦、更有效率。这就是这个行业在中国的现状,这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所有国民的工作现状。
荣誉加身
随着开发的芯片越来越多,张海峰将同类的产品梳理成了一条条成熟的产品线,使开发过程中的积累得以留存,为以后的研发打下基础。目前,他已经归纳了四条产品线:安全、主控、通信、身份识别。他将这四条产品线推向其他领域,比如金融领域、社保领域、环保领域、安防领域等。张海峰的团队实力日益雄厚,在市场上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力。2010年,芯片部门完成的产值是4~5个亿,2011年是8~9个亿,2012年是15亿。产值每年的大幅度提升,对于张海峰而言,既是一种欣慰,也是更大的压力。
这三年的时间里,工作就是他的全部,通过三年的锤炼,队伍成熟了,产品线也系列化了,每年都在不停地出成果,他的辛苦换来了回报:2012年,工信部组织第七届“中国芯”评选,上千家芯片设计企业参与,张海峰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电表安全芯片以其突出的市场业绩从87家参选企业推选的90款芯片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市场表现奖”。
谈及荣誉,张海峰有些受宠若惊。实际上,他心思单纯,一直只是执著于做事,把事做成了,他就很满足。随之而来的荣誉,则是一种额外的嘉奖,也是一份更大的责任和动力。
他依然有使命感。依然欣慰于当年自己选择来到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中。用电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他所做的产品,支撑着一个行业的发展,这是国家使命之所在。他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记者,“做这个事情,有感觉。”
他的感觉一言难尽。这三年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混着无限的辛苦和疯狂,杂糅成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在他的心头汹涌着。2013年,站在荣誉之上,他看清了未来前行的道路。他要做出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大的产值。2013年,他35岁,正当盛年,不知不觉间,他的人生换了一重又一重新天地。(《国家电网》杂志 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