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国企万亿巨债谁来买单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国企也不例外。对于背负万亿巨债的山西煤炭国企来说,违约危机像一颗颗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
2016年4月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煤炭企业已连续发生两起债务违约以及三起债券暂停、取消发行事件。
目前,七大国有煤炭集团负债总额超过万亿,体量相当于山西省2015年的GDP,总体资产负债率达80%,债务大部分在银行。
揭开债务风暴的皮囊,山西煤炭业改制后满目疮痍。2010年,一场国家层面从未有“行政主导”一说的行业重组,在山西省演变成一场人为的“一刀切”。2598座煤矿被整合到政府制定的5+2企业名下,规定时间完成标准化动作,七大煤炭国企对民资跑马圈地简单粗暴,煤炭企业大洗牌随即完成。
煤炭安全事故频发,黑金帝国固然有带血的原罪,但治乱不能为反市场的招数开脱罪行。“十年上坡,十年下坡”,2009-2011年正值煤炭繁荣周期顶峰,轰轰烈烈的山西煤炭整合后不久,煤炭市场突然掉头,价格比高峰时跌去一半有余,不尊重市场规律开始让山西煤炭业自食苦果。
2014年开始,众多扩建、新建产能开始释放,再加上下游钢铁、化工、水泥普遍产能过剩开工萎缩,导致煤炭企业不断降价保量,煤炭企业现金流近年来急剧恶化,被迫举债维持经营。“请”走了煤老板,说好的未来没来,重组整合后遗症却集中爆发。
国进民退带来整合主体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民企现大量三角债、地方财政被“断奶”之后进退维谷,如今,山西官场震荡与煤炭行业乱象纵横交织,国企银行“一家亲”包庇风险不能自拔,煤炭整合已然成为一锅“夹生饭”。
然而,留给山西煤炭国企的路并不多。收回款项和“展期”都在失效,企业甚至连利息都还不上,和企业绑在一起的银行业不得不通过宽松信贷及发行债券强行度日。“借新还旧”遮了不良贷款,换来的是银行业风险敞口不断放大。
目前山西提出的口号是“以化解优先”,在化解的基础上“能不进不良就不进”,考虑到一旦划入不良贷款,银行无论如何都有损失。
山西仍对过剩企业“心慈手软”,对待国有企业,银行还会尽量保持原有贷款额度。外界盛传上世纪末曾帮助山西煤炭国企脱困的“债转股”有机会卷土重来。彼时大批经营困难的国企通过“关停并转”退出市场,银行也积累了巨额不良贷款。而此轮债转股,并不支持过剩产能“僵尸企业”参与,同时财政不再兜底。
究竟是被动去产能还是主动去产能,争议很大。方案A疑问越来越多,“斩草除根”的方案B依旧难产。积重难返,留给争议的时间恐怕也不多了,债务压顶行业阴云不散,最终除了以国家之名的纳税人,似乎想不到买单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