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0.1元/kWh”渐成常态,光伏电站投资逻辑亟需重新思考!-市场分析-市场动态-变压器市场网
|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变压器市场网!平台已覆盖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印度、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外区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分析 » 正文
分享到:

当“0.1元/kWh”渐成常态,光伏电站投资逻辑亟需重新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06  浏览次数:2811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风、光累计装机容量达1456GW(光伏占比64%),超越火电高居全国第一大电源。这一趋势同样在更多地方省份快速蔓延,据北极星统计,截至2024年底,15个省份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跃居省内第一大装机电源。

当规模之基已筑牢,“质”自然成为下一个目标。2月9日,市场之外,“看不见的大手”一锤定音,《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以下简称136号文)正式官宣,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入市,自此将新能源开发节奏全面推向新的赛道。

而新的市场规则,也将彻底颠覆以往的新能源项目经济测算模型,联动项目设计、设备选型、回报逻辑均亟需重新思考。

电价“跳水”

事实上,新能源入市早已屡见不鲜。在“2025光伏市场发展论坛” 上,据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部主管纪鹏介绍,2022~2024年,国家电网经营区光伏市场化交易电量分别为808亿千瓦时、1506亿千瓦时、2610亿千瓦时,光伏市场化占比逐年走高。

但入市带来的则是陡升的电价焦虑,这主要由于新能源出力的随机性和波动性,特别是现货市场,新能源出力往往与现货价格呈现负相关,新能源出力大,现货价格低,新能源出力小,现货价格高,这也导致出力更为集中的光伏项目影响更大。

从实际交易情况来看,光伏项目电价可谓俯身“跳水”。以西部省份甘肃为例,综合兰木达、飔合科技以及甘肃电力交易中心数据,2024年度,甘肃省内中长期交易光伏结算均价0.24元/kWh,现货光伏均价0.12元/kWh,分别较燃煤基准价降低22%、60%。今年1月和2月,连续两月甘肃现货光伏月均价在0.1元/kWh。

当然,单省数据不足以与全国画等号,但电价普降确为事实。甘肃之外,2024年山西、山东、湖北、浙江现货市场光伏月均价均远低于燃煤基准价。今年1月和2月,多省区光伏现货价格在0.1元/kWh左右,山西、山东2月甚至每度不足0.1元。



(图注:数据来源于兰木达)

136号文下,光伏项目上网电量收益将由此前的【保障性电量×燃煤基准价+市场化电量×市场化电价】变更为【机制电量×(市场化电价+差额)+非机制电量×市场化电价】。

“提高项目收益率,一方面关键在于更低的度电成本。”天合光能全球产品、战略与市场负责人张映斌博士指出,根据LCOE计算公式,分子降低初始投资,分母即提高发电量,即为度电成本降低之道。



另一方面,张映斌强调,显而易见的着重点即提高高电价时段的发电量,从而捕捉更高的市场化电价,一言以蔽之,“即要增量又要增质”。

重新审视设计及设备选型

全面入市后,电价挑战最大的当属新能源富集地区如西北、华北,而这些地区也正是我国沙戈荒基地的所在地。

根据顶层规划,2030年前将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无疑将是新能源开发节奏趋缓之下最具确定性的主力市场。

纵观山东电力现货市场3月某日的实时电价曲线,光伏电站发电高峰往往恰逢电价洼地。同样在甘肃电力市场,2024年度晚峰时段(18:00~21:00)现货市场平均价格0.319元/kWh,中午光伏大发时段(12:00~15:00)现货市场平均价格仅0.116元/kWh,平均峰谷价差达到0.2元/kWh。



因此,正如上述LCOE计算公式,在降低初始投资的同时,提升系统综合发电能量以及高电价时段发电量将成为光伏电站设计及选型的核心逻辑。

就沙戈荒地区,张映斌表示,由于沙地较高的地表反射率通常在25~30%,TOPCon双面组件的综合发电能力更高,“双面组件市场占比已超过75%,其背面增益对正面效率的提升可以达到1%左右。”

这在首个国家级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的实证结果中也得以证实。在“2025光伏发电项目技术经济性论坛”上,据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党总支书记汪洋介绍,对比全年数据,同一应用场景下,TOPCon发电量最高,主要是其双面率较高,温度系统相对较优。



以青海格尔木、地表反射率为25-30%的沙戈荒项目地测算,天合TOPCon Ultra功率可达645W、双面率85±5%,因此固定支架系统下,天合TOPCon Ultra组件较行业TOPCon1.0组件可降低LCOE约1.03%,较TBC组件降低LCOE约2.27%。

更为关键的是TOPCon组件的低辐照性能,较TBC组件高5%左右,可以使得组件的发电时间更长,早晚可比TBC增发5%-10%的电,从而综合售电收益更高。

而充分发挥TOPCon组件的低辐照性能的同时,张映斌指出,跟踪支架的价值急需被重新认识和评估,“国内跟踪支架起步晚,对于风工程研究、标准和核心零部件的理解、长期可靠性研究不足,加之部分项目追求低价、赶工等,导致施工质量参差不齐,支架故障率高、稳定性差;更为重要的是,在以往的保障性小时数且固定电价的模式下,跟踪支架超发部分缺乏合适的消纳渠道。但在全面市场化之下,跟踪支架可以有效改善光伏电站的发力曲线。”

同样在大庆基地,支架实证结果显示,平单轴支架与固定支架相比,日发电曲线扁平,电网日用电负荷适应性较高,即电价高峰发电量更高、电价洼地发电量少。



“不同于行业跟踪支架使用的天文算法,天合跟踪集成了SuperTrack算法,通过融合AI、大数据及自研算法提升多云、阴天、高散射及复杂地形条件下发电效率,更可以依据智能算法早晚灵活调节角度,在电价更高的早晚时段提升10%发电量。简单理解就是当早上和傍晚电价高峰时,可以让支架停留更长时间,而不是阳光倾角一有变化就随即转动。”张映斌介绍。

上述青海格尔木案例,若是跟踪支架系统下,则i-TOPCon Ultra+天合跟踪较TBC+行业跟踪,LCOE可降低4.37%。

据测算,市场化交易下,搭配固定支架系统,天合i-TOPCon Ultra组件较TBC组件加权电价可至少提高0.5分/度,100MW电站年收益增加95.3万元,IRR提高0.41%;搭配跟踪支架系统,TOPCon Ultra+天合跟踪较TBC+行业跟踪加权电价至少提高1.1分/度,100MW电站年收益增加239.6万元,IRR提高0.97%。

当然应对沙戈荒地区强风沙、高温差等严苛气候环境,天合TOPCon组件边框、跟踪支架都采取了加固处理,如防沙漏沙设计、高可靠轴承,优化的灌注桩基及防风化,智慧云软件平台实时监控等,有效保障设备可靠性。

事实上,在张映斌看来,天合i-TOPCon Ultra+天合跟踪系统产品解决方案不仅仅满足于沙戈荒基地项目对极致度电成本以及追踪高电价的需求,只要是电价峰谷价差较大地区均可一解项目痛点。

极端气候不容忽视

电价之外,重塑光伏电站投资逻辑的还有极端天气。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雹、强风、暴雪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的无情肆虐仍旧历历在目,海南多处光伏电站组件被吹翻,电站损失惨重。而根据为40个国家超100GW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保险的GCube Insurance统计,2018年-2023年间,单由冰雹灾害导致的光伏资产索赔金额占比就高达54%。

当下,极端气候组件也成为各大供应商的竞争焦点。对此,天合推出包含极御组件在内的极端气候解决方案。组件玻璃厚度提升25%,抗能量冲击能力与传统同版型组件相比提升2.5倍。与此同时,创新边框设计强化组件载荷能力,进一步保障稳定性和可靠性。

“但仅有组件远远不够。”张映斌解释,以冰雹灾害频发的美国得克萨斯州100MW光伏电站项目为例,冰雹灾害造成的年均光伏资产损失达469万美元,若使用极御组件可使损失降低59%。不仅如此,以极御组件和智能跟踪双核驱动,冰雹天气下自动下达指令使得跟踪支架进入大角度保护姿态,在60°倾角保护下可让正面可抗击冰雹直径由55mm增大至75mm,年均光伏资产损失降低至94%。

此外,强风灾害,天合跟踪支架搭配极御组件,机械载荷承载力可达到+3600/-3000Pa,并且在触发保护风速时偏转到保护角度,采取分级保护策略,避险的同时最大化保障项目发电收益;大雪灾害,运维人员可一键除雪,有效避免雪载对组件、支架质量威胁,同时提升运维效率,避免因积雪遮挡导致的发电量损失。

随着优质地区、地形的消耗殆尽,未来极端条件下的光伏电站增多将是大概率事件,这也将进一步倒逼光伏电站投资重新审核设备选型和项目回报测算。而无论是满足迫在眉睫的电价需求亦或极端环境挑战,高效组件+跟踪支架等系统创新的解决方案或将进入新一轮爆发期。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市场动态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市场动态
推荐市场动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