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的电力改革更多的是一个政治命题
电力改革始于英国,源于刚刚去世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和自由化资本主义的治国理念,其核心是私有化和自由竞争。英国的电力改革经过几轮改变,目前尚在进行中,它的成败得失只能由英国人自己去评估。正由于电力改革主要是一个政治命题,各个国家的国情、社情和电情又都不同,因此在世界电力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各国改革的模式呈现多样化,有的发达国家电力体制甚至还维持原样不动。我们不便也不可能对别国的做法做出恰当评论。
(二)国外电力改革基本上是自由派经济理论和经济学家所主导
作为被改革对象,电力专业部门参与的作用相对缺失。自由派经济学家信奉的是私有化和市场机制万能,高调反对垄断和提倡竞争,但他们对电力行业的特点并不熟悉。笔者有亲身体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工作需要参与了联合国专业组织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评估报告的起草工作,同小组的五人,除我以外都是知名度很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们问我,电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电力不能搞竞争?从讨论中我发现他们对电力的了解并不比我对经济的了解多多少。还有一件事也令我很难忘却:在酝酿我国电力改革的过程中,一次研讨会上(有名的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会议),当世界银行专家和英国的私人咨询公司介绍完国外经验后,笔者从专业角度提出问题并与英国人直接讨论时,受到会议主持人的制止,称这不是专业问题,会议上专家发言的基调是声讨电力垄断。会议休息时一位负责人(也是老同学)告诉我:我们就是要学英国的改革经验。现在看来,我国既然不能走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治国之路,英国电力改革模式是否适合我国国情,不也值得反思一下?
(三)电力专业人士说明电力行业的特点不应被视为“替利益集团说话”
现在很多关于电力改革的流行语,如“厂网分开”“拆分”“横切、竖切”“破碎式分离”等等,可能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上说得通,但却完全不适合电力系统与生俱来不可分割的属性。电力系统是发电、输电、配电、变电、用电联在一起且实时平衡的动态整体。不管电力系统中任何两点之间的地理距离有多远,从电的传输速度来看距离几乎都是零。所以,上世纪美国著名电力专家说过,北美电力系统是人类迄今为止制造的最大的一台机器。最近我国卢强院士更形象地把电力系统比喻为人一样,是一个动态的活体,不能人为地随意分开,否则就要出问题。我以为这些都是行家的精辟语言。一台机器运转得好不好,要看机器整体,拆开以后就变成了一堆零件。一个人是否健康,也要看他的整体,不能单看他身体某几个部位,而且一个活人肢解以后成了什么样就很难说了。专业人士说明电力行业的特点与维护“利益集团”是不搭界的两码事,要做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