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 撬动市场
黑龙江省风力资源非常丰富,分布范围广、稳定性较高、连续性较好,适合建设大型风电厂。早在1993年,黑龙江院就已着手风力发电的开发和设计,并在2001年成立了新能源项目部,将风力发电技术作为自身新的重点研发项目。该院设计的黑龙江省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华富富锦风电场”工程于2004年顺利投产,并成为综合效益的示范电场。黑龙江院先后与亚洲开发银行、新西兰柏诚(PB)电力公司开展了合作交流。2009年黑龙江院与号称“风电王国”的丹麦政府合作开展了“大庆瑞好”项目,使其成为全国首个跻身中国丹麦政府风能开发组织的省级科研单位。由黑龙江院设计的大唐依兰晨光49.5兆瓦风力发电场新建工程荣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风能设计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
在国家风电扶持政策和新能源开发热潮的带动下,黑龙江省风能资源开发逐步进入战略机遇期。黑龙江院院长程明杰介绍说:“我院已经先后完成黑龙江省内外风力发电工程设计项目60多项,建成风电场平均“等效运行”小时数达2300小时。黑龙江省也从2005年,仅有的4座风电场,发展到目前的60多座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从57兆瓦发展到3500兆瓦。这其中,由我院设计完成的占50%以上。”
突破瓶颈 稳步发展
黑龙江省自然状况比较特殊,由于火力发电能够同时供电和供热,比较适合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导致全省电源结构比例极不平衡,火电装机占90%以上。而随着未来风电场数量的增加,这种冲击会更加明显。风电场发出的电没人用,又不能储存,导致供过于求,越来越多的风电没有“用武之地”而成为“弃风”。
面对这种情况,黑龙江院总工程师葛广林与设计人员一头扎进了解决“弃风”这一难题中。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风力发电有“冬季大夏季小、夜间大白天小”的特点,而这恰恰也是工业用电低谷时段和居民取暖供热的高峰时段,弃风供热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黑龙江院经过多次考察与理论推敲后认识到:目前,国内研究弃风供热多为弃风网供供热,网供供热工艺较为简单,单从技术角度讲易于实现。但是,客观限制条件却有很多,对大规模推广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经过大量实验论证后,风电场弃风直供供热技术应运而生。黑龙江院该项目负责人徐伟介绍说,“该技术采用风场与热负荷直供,不经电网,降低了电力系统调度的难度,消纳了富余电量。”
规划先行 瞄准未来
发展新能源是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提。面对巨大的资源储量,切不能盲目建设、操之过急。
2011年,面对风能资源总量与在技术上可开发的电网规模之间的矛盾,黑龙江院受黑龙江省发改委委托编制完成了2009年-2020年《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葛广林介绍说:“在设定规划发展目标时,我们采用了将中尺度资源分析法、风电场规划汇总法与风电场规划优化法相结合,综合考察黑龙江省地形和50米风资源状况,将全省划分为11个可重点开发的区域。”规划还对黑龙江省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与核能的开发应用现状与发展目标,作出了详细规划。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黑龙江院还先后编制了黑龙江省《生物质发电规划》、《分散式接入风电规划》、《太阳能发电规划》、《分散式光伏发电规划实施方案》,《大庆市新能源产业规划》,与西北勘测设计院编制了《黑龙江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对黑龙江省新能源资源长期发展做了详细规划,为解决黑龙江省受资源总量和煤炭经济生产能力的制约提供了有效途径。
规划先行,瞄准未来。黑龙江院将牢固树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自主发展、自我把握命运的意识,继续加大风电等新能源市场开发力度,着力打造黑龙江院的电力和能源规划设计品牌,不断做强做优。
由黑龙江院设计的大唐依兰晨光49.5兆瓦风电场新建工程,荣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