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组织结构来看,煤炭行业近年虽经重组整合,却仍是一个市场参与者众、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地方政府对属地煤炭企业的行政干预有所加强,但地方政府间也存在竞争关系,比如传统的煤炭大省山西与新晋煤炭王者内蒙古。此种情况下,供方合谋的维系成本非常之高,不可能形成稳定的价格同盟,因而整体上不具有对外以“一个声音说话”的现实可行性。 从企业的角度看,大型煤炭集团受前些年快速扩张的影响,为保证现金流,已经开始采取降价措施扩大市场份额,中小煤炭企业将更加艰难。目前煤价已跌破很多企业的成本价,未来有可能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如何使煤炭行业摆脱困境,从今冬开始,可能由一个经济问题向社会问题转变。
眼下,政府正着手清理背负在煤炭身上的不合理收费,力图减轻煤炭企业的负担。煤炭行业本身也在自救,降低薪酬工资、压缩成本开支。这些朝着效率改进方向的举措具有积极意义。部分煤炭工业大省,开始推行以“发电量指标”为交换条件,寻求与本地电厂的“互保”。可惜历史与理论都证明,这一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在终端需求市场没有扩大的条件下,这一行为将拉长煤炭行业去库存的周期,抬高整个社会的能源成本,降低流通效率,并最终加剧下游用电市场的萎缩,导致煤炭供求进一步失衡。无论当前的煤炭困局是周期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抑或二者的叠加,这一政策的实施于全社会、于煤炭行业皆无益处。
在库存高企的背景下,价格仍有下跌动力,通过行政手段维持的价格仅是一个没有足够成交量的“假价格”。要解决这一困局,扩大需求以完成短期去库存,从而对煤价形成支撑,是走出困局的唯一途径。
电力增速放缓似是煤炭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我国工商业电价水平已经高出美国30%-40%,国家整体竞争力严重下降的背景下,降低电价以提升工业竞争力,带动电力消费增长可成为有效解决煤炭困局的“全局性”公共政策。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短期内需要立即下调电价,以促电力消费,完成煤炭从去库存到补库存的过程。
煤炭行业现在需明白的是,对于自身而言,重要的是利润、销售额或者现金流,而非没有质量支撑的价格。煤炭价格下跌的短期压力来自行业的高库存,而非电价的下调。煤炭企业不应抵触“降电价”。理论上,将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包括各种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市场结构)分离开是困难的。笔者对2007-2011年间几次电价调整之后的煤炭价格走势进行了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历史上,出现电价上调之后,煤炭价格的“跳涨”并无清晰的显示证据。从根本而言,供需形势的变化,煤炭生产与终端成本的不断提高,经济形势变化才是煤炭长时期价格上涨以及波动的原因,电价更多地是滞后跟踪煤价。人们之所以有“轮番上涨”的印象,只不过因为电价的行政触发式调整总是“慢一拍”,而煤炭的价格在过去10年间却一直保持着上涨趋势。煤电价格的轮番上涨,抑或是轮番下跌,事实上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都不曾存在的现象。
降低电价,应该成为全社会、特别是煤炭行业的集中诉求。否则,煤炭困局可能长期无解,并且在日益丧失竞争力的情况下,面临被加速淘汰的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