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价格下降、库存上升所涉及面极广,关系到多个环节的利益,也受到多种因素共同的影响,而电价也是如此,涉及到多个行业,并且相互间关系错综复杂。那么,采用电价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措施,以求应对某个特定行业的利益问题,是否有这必要?
笔者认为,对于价格这一“全局性”突出的行政手段,运用与否都应谨慎为好。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经济增速区间将从10%左右逐步下降,预期今年在7%左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在7%左右,那么全年煤炭需求增速将在2%到3%左右。煤价接连下降、库存不断上升,让整个煤炭市场陷入窘困。
对此,“扩大需求以完成短期去库存,从而对煤价形成支撑,是走出困局的唯一途径”。而“电力增速放缓似是煤炭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短期内需要立即下调电价,以促电力消费,完成煤炭从去库存到补库存的过程。”
那么,降电价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或许未必。
降低电价以提升电力需求,进而拉动煤炭消耗,以减少库存,最终通过“补库存”达到对煤炭价格的支撑。这一逻辑链条看起来非常顺畅,但缺乏前提条件支撑。笔者对此不禁要问,降电价是降低上网电价还是销售电价,还是都降?降多少合适?降低电价会对电力需求产生多大的影响?
实际上,对电力而言,电价或许会对自身供需情况有一定影响,但需要明确的是,经济形势的变化,才是当前电力供需形势改变的决定因素;虽然电价在逻辑上能影响煤炭需求,但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才是煤炭行情变化的主导因素。
将拉低电价视为解决煤炭困局的关键,而把经济大环境的决定性作用看轻,这似乎存在本末倒置、轻重不分的嫌疑。如果降电价后的电力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的行业,那么此举是否无异于饮鸩止渴?